近年来,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创新打造“帮到底 阁外暖”社会救助品牌,突出政府主导、党建引领,鼓励社会参与,探索机制构建,切实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变“被动”为“主动”,救助对象更为精准
坚持党建引领,压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行政村党支部统筹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动作用,积极宣传和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让群众关注“爱山东”小程序和“社会帮扶政策一扫通”,及时了解救助政策。
实施网格划分,明确角色定位。把全村划分6—10个网格,由村“两委”成员、党员和公益岗、志愿者等担任网格员,一人包30余户,在社会救助中担任困难群众服务员的角色。以上门入户宣传、解答政策疑惑等行动,常态化入户走访、摸排,实现随时发现、随时救助的良性运转和“群众找我办”到“我为群众主动办”的积极转变。
畅通信息渠道,搭建服务平台。利用每月28日的主题党日学习活动和村民代表议事日,党员和村民代表汇报当月临时、低保、特困、困境儿童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听取群众对于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建议。


闫庄村网格员闫某在日常的走访中发现本村村民贺某因意外致使家庭贫困的情况。贺某今年参加中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枣庄一中东校,这本应是令全家高兴的事情,但对小贺来说,却面临着天大的难事。她的母亲远嫁而来,患有慢性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动,父亲于今年6月份去世、没有了经济来源致使家中生活困难。闫某走访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跟镇民政办联系,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利用社会救助申请小程序积极为其申请办理了低保。枣庄基润建筑公司总经理、底阁商会会长魏培忠得知小贺同学的家庭情况后,与村干部一起前往孩子的家中,送去5000元助学金,当即表示个人愿意资助孩子完成学业。据了解,截至目前,共上报临时救助对象73人,申请办理低保对象29户58人,特困对象5人。

部门联动,变“分散”为“聚合”,救助方式更为“专业”
部门联动出合力。统筹整合资源,探索“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打造社会救助资源库,建立办理平台,统一服务窗口,规范办理流程,明确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目标任务,编制涉及13个部门的53项救助政策汇编。建立部门间社会救助联办会议制度,遇有复杂救助案例,需多部门综合救助的,民政部门发挥牵头作用,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会商研判,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制定综合救助方案,符合哪项专项救助,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制定具体救助措施,有效提高了救助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数据统筹多角度。通过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与财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乡村振兴、残联、公安、金融等部门居民收入财产信息共享,实现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更加有效的识别和瞄准社会救助对象,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资金筹备效用化。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实行“快速响应、先行救助”,最大限度地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今年以来,共启用临时救助备用金0.4万元救助2人次。

融接多元,变“管理”为“服务”,救助结果更为高效
“慈善+救助”,救助力度有效增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的指导意见》,引导慈善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拓宽困难群众救助渠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建立“救急难”慈善帮扶需求信息台账,形成政府转介清单,及时梳理做好各项服务。今年以来,落实慈善救助163户6.1万元。
“物质+服务”,群众需求有效供给。加快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引入山东银湾物业有限公司专业机构,联合山东银湾物业有限公司专业机构,组建 20余人的“爱心服务队”,为全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上门照护服务,为五保老人理发、打扫卫生、健康查体和发放辅具等,确保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线上+线下”,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制作“社会救助申请小程序”,线上困难群众可通过小程序上传身份证并登记相关信息,提交救助申请。底阁镇“信用底阁数据平台”将信息共享给各联办单位,各联办单位将转办的协同救助结果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反馈,加快实现审核救助对象信息数据共享。镇民政干部、村委会干部为老幼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到底”代理申请服务。困难群众只需在镇为民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后,通过社会救助“帮到底”实现数据流转和部门联办,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今年以来,全镇共受理社会救助申请258户,其中受理小程序申请56户,占总申请量的21.7%。
(记者 张环泽)
链接:http://dzrb.dzng.com/api/article/articleId/1186839/colID/17#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