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看峄

【鲁网2024.7.22】枣庄市峄城区:聚焦“一核”“四环”发力,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

时间:2024-07-23
      老年助餐服务是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也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科学规划、精心策划、细致谋划,聚焦“助餐服务”这一核心,在“布局建设、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综合赋能”四个环节全面发力,深入打造“区级统筹、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水平。   基本情况   2023年以来,聚焦老年人就餐困难问题,峄城区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大力探索建设“爱心食堂”,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老人子女承担一点、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点、慈善组织赞助一点、志愿服务(公益岗)奉献一点”的“六个一点”多元筹资机制,探索出一条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多元化发展的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模式。截至2024年6月,全区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22家,实现辖区内所有镇街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月均服务老年人2.7万人次,目前正加力向需求旺盛、保障薄弱的区域延伸,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把食堂“建起来”。探索“区级主导、镇街主推、村居主办”的统筹共建模式,依托村(居)自有服务设施,就近组织人员参与建设运营,有效破解选址、施工、人工等难题,确保食堂建设因地制宜。坚持问需于民,解决“在哪建”。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到镇街、村居开展调研11次,精准摸排各村(居)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高龄、空巢等老年人的助餐需求,按照就近、就便原则谋划食堂选址,确保最方便老年人就餐。坚持分类施策,解决“怎么建”。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通过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实行“小额”投资,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目前全区22家“爱心食堂”中村级自办15家,以农村幸福院为载体开办5家,依托社会组织和餐饮企业举办各1家。坚持就近组织,解决“谁来办”。组织公益岗、志愿者、村“两委”成员等150余人服务食堂运营,既解决了低收入、高年龄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二是多维保障让食堂“动起来”。创新“六个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汇聚多方力量,筹措运营经费,确保“爱心食堂”实现长久可持续运营。“公益慈善+互助养老”,保障运转基本资金。市、区两级慈善项目先后注入资金56万元,乡贤企业、爱心人士、村干部、村民累计捐赠资金11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食堂的基本运营。“志愿服务+公益岗位”,保障运转降本增效。发挥“爱心聚集”效应,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爱心帮厨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统筹使用公益岗73人参与爱心食堂助餐服务,有效降低了食堂运转支出。“1+N”经营模式,保障运转常态长效。在保障本村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面向周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村内留守儿童、外来串门亲属等,推出工作餐、儿童餐、家庭餐等“N”类社会化服务,食堂实现自我“造血”,提高了运营积极性。   三是多元监督把食堂“管起来”。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区级考核与市级抽查结合,确保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部门协同实现常态监督。构建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从严加强“爱心食堂”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2023年以来联合开展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16次,切实保障全区“爱心食堂”持续安全运营。公众参与实现社会监督。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代表、乡贤等172人,组建22支专兼职社会监督队伍,对食堂捐赠资金收支、食材采购、菜单制作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实现食堂运行有专人统筹、专班议事、专员监督。上下联动实现精准监督。建立“爱心食堂”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对“爱心食堂”就餐人数、日常运营、菜品质量、财务收支、安全生产等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与日常抽查情况,分级予以补贴。同时,为“爱心食堂”安装智慧“刷脸机”,不仅使就餐方便快捷,而且能智能统计就餐人数及类型,对助餐进行智慧动态监管。   四是综合赋能让食堂“活起来”。鼓励引导镇街、村居围绕“爱心食堂”提供扩展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就餐+服务”,实现老有所乐。在“爱心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卫生室、娱乐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如,底阁镇依托爱心食堂,组建“聊天角”“棋牌角”等5个微型活动角,满足老年人就餐需要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食堂+学堂”,实现老有所学。依托“爱心食堂”等老年服务场所,开设内容涵盖移风易俗、防骗反诈、养生保健等老年课程,让周边老年人参与其中,实现“老有所学”。今年以来,共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讲”等各类活动50余次。“自种+自吃”,实现老有所得。“爱心食堂”在对周边村居老年人自种的蔬菜、瓜果检验合格后,予以优先购买。既解决老年人自种果蔬销售难题,又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安心,实现双赢和良性互促。目前,全部爱心食堂均可按市场价收购村民自种的白菜、苹果等蔬菜水果。   创新举措   一是探索“老年助餐+信用积分”模式。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志愿队伍发展,创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爱心食堂”模式,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带动鼓励辖区人群积极参与到敬老爱老服务中来,将积分超市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弘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良好道德风范,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现已培育形成底阁镇“信用+爱心食堂”、阴平镇西白山西村“1+3+N”运行模式等特色品牌。   二是探索“老年助餐+长效运营”模式。聚焦“办得起”、立足“办得久”、着力“办得好”,引导“爱心食堂”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大众,积极拓宽就餐人群,有效增加社会化经营收入,实现市场化长效运营。如,古邵镇孝三村“长笑食堂”,积极探索构建“三长”(长效+长孝+长笑)模式,成功拓展出驻地企业工作餐,年可以实现收入2万余元,实现运营“长效”,助推民风“长孝”,赢得老人“长笑”。底阁镇魏楼村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为外地收割机和附近村民提供配餐,年营收5000余元,成为食堂运营的有益补充。   三是探索“老年助餐+综合服务”模式。紧扣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弱有所扶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爱心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功能性场所,打造集就餐、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如,吴林街道陈埠村幸福食堂,对村内闲置土地进行盘活利用,建设幸福食堂独院,配备休息室、娱乐室、图书室、信用积分超市,鼓励老人健康玩乐、学习知识、互帮互助,积分多了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物品,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景。   四是探索“老年助餐+医养结合”模式。将“爱心食堂”建设与村级卫生室提升相结合,卫生室为就餐人群提供营养风险评估、营养解读和营养指导,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人群定制健康套餐,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关爱户外工作者、爱心助老和健康义诊等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健康营养食堂。如,底阁镇望夫台村,在“旺福食堂”周边配套建设村级卫生室,将助餐与营养评估、健康知识、康复理疗等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康养服务。峨山镇河口村对卫生室改造提升,为就餐老人提供预防、保健、就诊、中医康复等服务,将“爱心食堂”打造成集助餐服务、医疗健康为一体的养老服务点。   五是探索“老年助餐+文化活动”模式。以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推动宣讲、文艺、志愿服务等资源服务下沉,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工组织等,以“爱心食堂”为平台,组织开展健康义诊、免费理发、文艺汇演等活动,不断完善农村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幸福圈”。     (通讯员 王广银 王莉娜)     链接:http://zaozhuang.sdnews.com.cn/xnc/202407/t20240722_4413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