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工作成效:峄城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来源: 时间: 2021-04-10

今年来,峄城区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谋划赶超路径,各项工作在“全面起势”基础上加速“追赶发展”。

一是毫不动摇抓招引,全力建设大项目。创新推出对外开放合作热力图,出台“四个一批”建设意见,实施“拿地即开工”。今年我区确定54个重点项目,16个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入选的项目数量、质量和投资额度都是历年来最高的,其中5个项目参加全市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成功与中石油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天然气发电项目,标志着我省在燃气热电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芯恒基电子、智能生物识别等5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签约建设,30多个重点在谈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大项目也带来高层次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3名专家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13名专家入选“枣庄英才集聚工程”。

二是下大气力强基础,全力搭建大平台。深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研究确定园区3大主导产业,打造“园中园”“特色园”,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省级化工产业园提档升级,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区,博瑞医药、康震APT、氨基膜复合新材料等一批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年内将投产达效。借助发挥西安交通大学人才、教学优势,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枣庄分中心入孵企业达到45家,实现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有效叠加。积极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一季度纳入项目库技改项目52个,完成形象投资3.19亿元。

三是创新创业促改革,全力优化大环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立峄州集团、峄洺科技公司,宏达公司成功转型改制,榴园粮油公司完成混改,促进资产要素集约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激发国企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刀阔斧优化营商环境,率先推出商事登记“跨域通办”服务,实现1009个事项“一次办好”,707个事项“零跑腿”,118个事项“秒批秒办”。扎实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榴乡诉递”精致版,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下一步,峄城区将按照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按照全区“1371”总体工作思路,以“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提速”的奋进状态,抓攻坚求突破、以突破促发展,争取在全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中走在前列。

一是深耕六大特色产业,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锚定高端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文旅康养和特色服务业“六大特色”产业导向,发挥“链长制”作用,推行“六个一”工作模式,统筹协调配置要素资源。高度重视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领航企业,引导“六大特色产业”积极与行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开展合作,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到2023年末,六大特色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是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推动项目量质齐升。突出“六度”标准,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运用产业招商图谱、“四库一图”智慧招商平台和峄城招商热力图,紧盯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六大特色产业“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实施驻点招商员、各产业链招商小分队精准招商,力争每年招引过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50亿元大项目不少于1个。聚焦省市区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持续落实县级领导帮包、专员帮包和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级动态预警机制,确保快建成、早见效。持续深化“人才+项目”招才引智模式,每年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人以上。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峄城区将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力争技改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全方位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抓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契机,每年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不低于2个。培育汉旗科技、三兴高新材料等创建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到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不低于6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3家。

四是推出综合“惠企礼包”,助力企业稳健发展。全面落实攻坚突破行动20条、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1条、优化营商环境25条等惠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设立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引导银行机构稳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政金企”对接机制,积极与市级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拓宽工业企业融资担保覆盖面。强化亩均投入强度和税收贡献评价,启动实施新一轮低效用地清理行动,为优质企业落地创造条件。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区职业中专新校建设,推进用工保障专业化、职业化,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力资源支撑。




供稿:    来源: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