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峄城区预算草案报告和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财税部门坚决执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砥砺奋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态势良好,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0016万元,增长6.06%。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706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07156万元、专项补助收入7746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268万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5370万元,调入政府性基金收入57881万元,全区收入总计296498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5218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3.77%。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2982万元、债券还本支出1447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861万元,支出总计296498万元。全区总收入和总支出相抵,收支平衡。
2.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44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33738万元,调入资金57881万元,区本级收入总计245059万元。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08335万元,加上上解支出15393万元,债券还本支出1447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861万元,支出总计245059万元。区本级总收入和总支出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区本级分类支出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910万元,国防支出25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042万元,教育支出7195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23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08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752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5772万元,节能环保支出4176万元,城乡社区支出6663万元,农林水支出2633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2741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594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849万元,金融支出66万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145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799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64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20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255万元,其他支出131万元,债务付息支出4049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125407万元,加上补助收入12280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51900万元,全区基金收入总计189587万元。全区基金支出130755万元,加上专项上解支出及债务还本支出951万元、调出资金57881万元,支出总计189587万元。总收入和总支出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2972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29729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66068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7962万元、各级财政补助收入665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82536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5052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两项保险的收支决算由上级统一编制。
(五)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上级财政部门先后下达我区地方政府债务转贷债券资金67270万元,其中再融资债券15370万元、新增债券51900万元。再融资债券资金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新增债券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
二、2020年预算执行特点和成效
(一)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切实将做大收入规模、充实财源税源作为贯穿财政工作的主线,坚持依法征收、科学堵漏,加强收入征管力度。面对疫情冲击和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压力,财税部门健全和完善收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分析研判,关注税源增减状况,实现动态管理。按照“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律保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税收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纳税信息互联互通,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进一步推进虚拟镇街金库系统建设,合理界定税收归属,方便镇(街)对辖区内企业税收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和综合利用。加强税收保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间的沟通联系,调动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坚持调度、分析、量化的“挂图督办”工作法,把握组织收入节奏、力度,确保收入足额入库,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二)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严守“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优先支持和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全区民生支出完成19.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89%,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一是支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拨付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5608.41万元,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生均经费788.2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620万元。拨付2.3亿元用于一中东校、一中新校、二十八中、荀子学校建设及解决教育大班额问题。拨付专项资金695.58万元用于城区新建学校图书采购、创建云桌面及微机室建设。拨付科技创新专项资金696万元,支持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等。拨付资金1777.79万元,开展融媒体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布展、档案馆升级改造、广电扶贫、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及送戏下乡等活动。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拨付养老保险金、房补、物业补贴等2.71亿元,保障全区3788名机关退休人员生活。拨付资金1.2亿元,保证6.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领取居民养老保险金。全年累计拨付及上解职工医疗保险基金1.13亿元,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区级补助2121万元。拨付资金4504.7万元,专项用于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公立医院改革、妇幼保健等重大公共卫生。拨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项社会救助资金8839.9万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落实好各项优抚政策,拨付抚恤生活补助金、优抚对象医疗补助、退役士兵保险接续等资金2974.33万元。投入疫情防控资金2537万元,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镇(街)中小学教师补缴历年欠缴养老保险金5105万元,为粮改、棉麻公司及榴园水泥留守处等相关人员补缴养老保险金719.65万元。
(三)城乡发展实现新突破。拨付资金1.37亿元,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拨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48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扶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拨付重点项目资金4.42亿元,其中坛鑫片区改造资金2.26亿元,宏学南路回迁安置费用5186万元,郯兰线仙人洞至店韩路改建工程2100万元,四好农村路环线工程4118万元,文体中心改造工程1300万元,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建设733万元,承汇二期棚改项目1144万元等,推进了城乡全面发展。
(四)财源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发行专项债项目4个,发行额度5.1亿元,汉芯产业园基建项目和供排水提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有力保障了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宏达公司成功转型改制,剥离政府性融资职能,有效防止了隐性债务的增长。榴园粮油公司混合制改革顺利实施,政策性粮食收储能力进一步提升。兑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金5.5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宏盈应急转贷基金提供短期转贷资金1940万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鲁担惠农贷”为全区167家农户提供担保贷款8133万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农村。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能繁母猪、公益林及特色石榴等农业保险,各级财政补贴保费资金1828.38万元。
(五)财政管理得到新提升。财政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公开内容和细化程度更加完整。加强全区会计管理,开展代理记账机构检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强化直达资金管理和使用,充分运用日常监督、重点监督、现场核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对重点事项和监管内容加强监督,着力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促进资金直达基层、产生效益。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峄城区区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峄城区区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厘清财政与部门绩效管理的职责边界,规范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使预算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强化政府投资评审,审减3800万元,综合审减率为13.4%。落实惠民补贴政策,加强“一本通”管理,坚持“一个漏斗”向下的补贴发放机制,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7亿元。将扶贫资金全部纳入监管系统,从方案制定、责任落实、目标审核等方面严格把关,实现了扶贫资金全面、准确动态监管。
各位代表,全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家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收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加大,预算平衡面临很大困难,特别是民生支出快速增加,以及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支出刚性越来越强;“三保”支出占比较大,对上级财政依赖度高;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不够,适应资本市场能力不足,贷款进入还本集中期,还本付息压力过大。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节支、统筹、保障、提效”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切实保障“三保”等重点支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21年财政预算安排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05017万元,增长5%。其中:区本级收入安排56217万元,镇(街)级收入安排48800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017万元,加上返还性收入7061万元、转移支付补助10721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861万元、专项补助7700万元、债券收入29973万元、调入资金60000万元,全区总收入323822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084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安排29973万元,上解支出安排23000万元,预算安排收支平衡。其中区本级总收入259364万元,减去债务还本支出29973万元、上解支出15400万元,可安排支出213991万元。
按收支平衡的原则,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13991万元。具体支出项目安排如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210万元,国防支出3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000万元,教育支出7120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320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12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200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6800万元,节能环保支出430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6223万元,农林水支出26050万元,交通运输支出2803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22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950万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155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920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610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220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646万元,预备费5000万元,其他支出120万元,债务付息支出3874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20万元。
统筹做好财政预算收支管理,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2021年“三保”支出预算为201753万元,其中基本民生经费64213万元,工资经费133040万元,运转经费450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16035万元,加上专项补助4600万元,专项债券收入12094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3272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132729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安排50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安排5000万元,预算安排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安排4.21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2.09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0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安排3.93亿元,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3.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15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五项保险的收支预算由上级统一编制。
四、2021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着力强化增收节支。收入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支持产业兴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深挖可持续优质财源。强化收入调度研判,加强财税部门协调,加大税源分析和重点监控,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大力盘活各类资产、资源,确保能纳入财政体系的收入“应纳尽纳”,防止体外循环。支出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执守简朴、力戒浮华、精打细算,收紧拳头办大事。从严控制新增项目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支出。科学合理有序安排支出,将“三保”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切实保障,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强化预算刚性约束。
(二)着力切好民生蛋糕。发挥好财政资金保障功能,突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打造财政资金使用合力。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从解决教育、医疗、养老、医保、就业、住房等问题入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各项民生政策执行到位。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畅通资金支付绿色通道,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拨付到位、资金监管到位。
(三)着力深化财政改革。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筹力度,增强重点支出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增强财政预算统筹能力。二是深化国库支付改革。科学合理调度国库资金,切实满足“三保”和重点项目支出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公务卡管理和使用监督,规范公务卡结算业务。三是强化财政管理监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投资评审、政府采购、资金拨付上敢于红脸出汗、务求实效,精耕细作、精打细算,力争将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探索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相结合,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支出机制。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四)着力防范债务风险。加大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完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建设和资金监管机制,督促项目主管部门抓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效益。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发改、财政、项目主管部门间协同配合,落实重点项目筛选、入库、落地和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及时跟踪、提前研判,确保政府性债务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支持融资平台积极向市场化转型,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有序消化存量隐性债务,搭建起“融、用、建、管、还”为一体的投融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