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匡衡小学综合发展规划
(2023年1月—2027年12月)
一、学校概况
峄城区匡衡小学创办于2013年,是我市第一所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小学。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生2300余人,教职工130人。学校占地面积78亩,校舍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教学楼、办公楼、科教楼、报告厅错落有致;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注重文化引领,将匡衡的勤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底色,确立了“知书达理、行知合一”的校训,构建了“勤·真·和·乐·美”的文化价值体系。学校致力于馆园建设,现建有“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等,成为“一年四季花如锦,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丽校园。先后获得“中国好教师山东省基地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 “山东省书香校园”、“省级清洁厨房”、 “枣庄市绿色校园”等荣誉。多次获得全省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多次承办市、区级教育教学现场会及观摩活动。
二、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区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三、办学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懂礼仪”全面发展的学生,造就素质过硬、敬业爱生、善思创新、积极乐观的教师,建设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学校。
(二)主要目标
(1)学校目标:办成一所“有特色、高质量、有内涵”的全国文明校园。
(2)学生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开发。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懂礼仪”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党政班子争创一流。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教师具有正确的新课程理念思想的教育观念,“树师风、修师德、铸师魂”的师德师风活动有成效,全体教师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更新教法、刻苦钻研、团队合作等方面有大幅提高。
四、发展项目
1、师资队伍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构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骨干突出、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学习,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基于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拿出具体方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一三五”总体思路,即教师“一年达标,三年优秀,五年成为名师”。我校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确立为重点课题,认真开展相关研究实践活动,扎实提高师资水平。
2、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全的身心品质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实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工程”,即:写好字,护好眼,培养体育艺术二加一技能,发展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育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起点,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逐步实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化、校内德育课程化、校外德育社区化、德育资源特色化、学校家庭同步化的德育目标。
3、教学工作
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努力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优质高效,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抓好过程性质量检测与监控,努力实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加强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逐步完善学生评价制度。通过狠抓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研工作
学校采用科研兴校的策略,通过教育科研来整合学校多项改革,形成依靠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持续发展的机制。采用科研兴校的策略,通过教育科研来整合学校多项改革,形成依靠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由教学单一型向知识型、研究型、学者型的综合方向发展。力争申请1个省级课题进行全面研究。使5%以上一线教师能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0%的一线教师能参与市级课题研究;40%的一线教师能参与区级课题研究;50%的一线教师有校级研究课题。
四、保障系统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
发挥校长办公会、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学校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通过教代会形式,将学校规划内化为全体匡衡人的共同奋斗目标。教代会对规划的制定、修改、执行、评估有批准、建议等权利,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学校“规划专家委员会”
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规划专家委员会”,在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方面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保证规划的科学有效。
(三)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监督与评价委员会
规划监督与评价委员会由教代会产生,代表教代会行使规划监督权。评价委员会对学校各部门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阶段诊断性评价、年度形成性评价和三年终结性评价,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确立规划的评估标准。
(四)建立由家长、社区为主的学校发展促进机制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成立有家庭、社区参加的学校工作议事委员会,促进学校发展。
(五)各部门对规划进行目标细化,实行项目负责制,分工到人,责任明确,保证规划落实
(六)经费保障
以认真扎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业绩,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政策支持;同时保持自力更生的态度,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