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苏堂小学2023学年度教学计划

来源: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时间: 2023-01-30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教学质量。

(二)立足四个坚持,推进课堂达标

1.坚持理念先行,规划“新课堂”改革愿景。

目标任务:推进新课堂达标,有思想才有行动。学校遵循“把握校情——确定战略——统一思想——探索实践”的思路,引领教师投入工作。

工作措施:一要确立新课堂教育新理念,核心是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以生为本。二要明确新课堂培养新目标,实施全科、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三要规划新课堂发展新愿景,依靠教师发展,走达标之路,创优质教育。

2.坚持全面统筹,健全“新课堂”改革体系。

目标任务:推进新课堂达标,有保障才有进度。学校领导班子全面统筹采取行政推动,健全制度保障在探索中逐步前行。

工作措施:一要建立组织队伍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业务校长任组长,由各学科负责人、各学科备课组组长构成的工作小组,深入一线督导工作;成立专项攻关小组,解决“教学评一致性”等重点课题;通过骨干先行,主学科带动打造实验教师团队;党总支大力支持,发动党员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争当改革的排头兵。二要健全制度保障。学校出台制定了《苏堂小学集体备课方案》《苏堂小学质量监测提升方案》《苏堂小学规范学校管理活动实施方案》《苏堂小学教研联盟实施方案》《苏堂小学社团活动实施方案》《苏堂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苏堂小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苏堂小学书香校园方案》等配套制度,做到行之有据。

3.坚持研训引领,提高“新课堂”改革实效。

目标任务:推进新课堂达标,有知识才有高度。学校着眼高水平高层次高起点,为新课堂达标提供有力的保障。校本教研助推新课堂改革。

工作措施:(1)一体化共享。一要信息覆盖,资源共享。学校利用网络技术的多主体、全覆盖、低成本、高效率特点,构建优秀教师主导下的校级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网络研修——学校通过远程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等方式为教师共享优秀教育经验提供机会。建立资源库——学校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电子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试题集锦等,以备课组为中心,组员进行补充,实现共享资源,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二要区域教研,推动协作。学校邀请文化路小学专家团队,从理论依据到课堂展示为学校教师全方位解读新课堂达标之立足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学校将借助学校发展共同体、联盟教研学校等联研形式,探索区域研修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质量开展好共同体常态化组织联研活动。

(2)二梯度备课。集体备课是教研文化的平台。我们形成了“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反思提升”的集体备课总体思路,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促进新课堂达标。二梯度备课即实行“大备课”和“小备课”两个梯度的备课。大备课旨在整体把握宏观规划,小备课旨精备课时、细化环节。大小备课均为三个环节,即主备人发言——交流研讨——个人完善,通过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形式,有效的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研文化的群体成长。(3)三大类培训。要动态实时式培训。抓住教师需求,确定校本培训的重点和关注范畴,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专题性的动态实时式培训。二要借水行舟式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请进派出开展借水行舟式培训。走进名校,开拓视野,了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动向。同时我们还要挖掘校本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利用苏堂开讲平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三要分层精控式培训。根据梯队教师的特点,针对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职别,开展分学科、分层次、分梯队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并加以精密控制,针对青年教师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针对骨干教师开展“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激发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以课题带动,占据科研高地。建立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研究人四级工作体系,依据《苏堂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搭建学研平台,将科研做实做细做深。(4)四维度研课。开展“四维度”研课即“名师讲坛”“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达标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每一次活动经历“选课自备——集体讨论——二次修改——上课——评课——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进教师在学科新课堂达标行动中研究,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5)多元化评价。一要优化教师评价。完善教师考核办法,课程纲要制定、教案设计、作业设计及批改、学习辅导、课堂教学、网络研修、一师一优课等作为新课堂达标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二要完善学生评价。实施学业评价,降低低分率,扩大合格率,提升优秀率。三要搭建发展平台。量身定制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4.坚持重点突破,构建“新课堂”改革范式。

目标任务:推进新课堂达标,有重点才有深度。学校立足课堂,依托课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争取实现“教学模式”在苏堂发芽。

工作措施:深化课堂改革,落实“以生为本”。教师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支撑,全面贯彻新课堂达标要求,依托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多个评价任务,在评价任务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评价在单一作业对错、分数高低之外,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初步有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落实三类常规,提高管理水平

教导处将继续围绕教学常规的落实,通过教学跟踪检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常规教学管理活动,加强教学流程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1.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育人水平

目标任务:开足开好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校本课程七彩课程中的甲骨社团、素读社团争取创市级精品社团。

工作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课程规范,依据《苏堂小学课程设置说明》开足开齐课程。重视音体美学科教学;规范实验教学——学校2口实验室能满足教学需求,要求科学教师心中有目标--依据目录备课、上课、听课、教研、组织活动,学生手中有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结论、撰写报告,用规范的实验课堂、丰富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为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研究开发了七彩课程七大类别即红色传统、绿色体育、黄色安全、蓝色科技、紫色实践、橙色音乐、丹青美术,包过经典诵读、数学思维、源自甲骨等22校本课程,七彩课程在课后服务环节得到延续。

2.开展分层管理,抓好教学常规。

目标任务:教导处对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负责管理,从宏观到具体全程参与落实,力求调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的良好局面。

工作措施:有力落实教学常规。坚持把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教学环节中的纲要、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监测、听评课与反思等方面,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要及时公布和反馈,让老师及时找差距找问题,制定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3.实施多元评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目标任务:着力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工作措施: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关于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及时关注学生的变化成长,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展经典诵读、书写大赛、体质达标运动会、书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继续组织学生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全面提升素质。增强学生校纪校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磨炼意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目标任务:教导处加强科学实验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全学科融合育人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工作措施: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把创新素养培育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中。将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社团、科技节、文化节、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通过各类创新大赛、发明创造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动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监督管理,督查学校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开展一次实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比赛。

(四)夯实两项任务,提升教师素养

目标任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学业进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学校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力争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教师实现2-3人,在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活动中有1-2位名优教师当选。

工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一要专家引领。邀请国家级、省市级专家,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积极开展假期培训,从课标解读、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构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注重同伴引领,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导师、骨干教师开展新教师业务培训、录播室使用、教师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等培训活动。二要外出学习。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并将学习成果分享给学校教师,交流心得体会,指导教学实践。

2.坚持实践武装,提升育人水平。一要青蓝工程。积极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青蓝工程”。“青蓝”双方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注重阶段总结、过程考核、评价反馈,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二要课题研究。针对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通过选择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总结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树立问题意识,增强科研观念。继续实施大课程(全课程)、大课堂(课前、课中、课后)、大课题(人人小课题)和大监测(全体学生、全学科)“四大改革”

探究;继续实施教师研训、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三大工程”研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新亮点。开展新课堂达标区级

课题研究立项,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备、教、学、评”一

体系化教学实施。鼓励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际,记录教育点滴,开

展行动研究,撰写教育叙事。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践效能。三要勤练基本功。将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当作教师基本功训练重要内容,每周按学科固定开展观课、磨课活动。持续开展以课堂教学评比、三字一话、优秀纲要、单元方案、课时设计、单元监测题设计和信息技术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

(五)推行特色教学,争创育人品牌

目标任务:学校是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山东省诗教中华联盟学校、山东省书法教育联盟校,依托传统文化读写优势读写经典、传承文明,力争召开书香校园现场会。

工作措施:

1.读写经典——播下师生传承文明的种子。立足晨诵、午写、午读、素读教学、百人地书、百人传唱经典等课程。落实《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要求,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课程编排上采用“1+1”模式,即“读写结合”。按学段定期开展“悦读经典 传承文明”活动检验师生经典诵读积累的成果。让学生通过读写最具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逐步培养开放多元的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2.充实图书——开通师生智慧的源头活水。学校将高度重视图书室、阅览室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数量充足、内容广泛、健康有益的图书资源。建立和完善了图书借阅制度,增加电子图书资源储备,打造班级图书角,教师阅读书吧为师生提供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奠基。

3.培养习惯——唤醒师生阅读的内在需求。教师方面,将开展学期读书“51”活动,即每学期聆听一次读书讲座、参加一次读书演讲、精读一部教育专著、进行一次读书考试、开展一次图书捐赠。全体教师在丰富的读书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读书在启迪智慧、修身养性、提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方面,将通过开展常规“51”活动,即每节一诵(利用每节课前2分钟诵读经典诗词)、每日一读(每天晚上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周一课(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展大阅读课)、每周一谈(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节读书交流展示课)、每月一书(每月完成一本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推荐书目)。

4.家校共读——奏响全员阅读的华美乐章。学校积极倡导全员阅读,秉承“与好书同行”的思想,践行“为理想读书”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开展“家校共读”、“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老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开展“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助推书香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