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荀子学校2023-2024学年度工作计划或重点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2023年峄城教学研究中心的文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双减工作”;立足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眼于大单元教学设计,进一步扎实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新课堂达标的有序、分项、稳步开展;聚焦有效课堂,强课提质,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最终落脚点,聚焦新课堂建构,扎实开展“备教学评一致性精彩互动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深入推进新课堂达标活动,推动教师岗位大练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学生的深度学习,
“精彩互动高效课堂”是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工作总目标
聚焦新课堂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大单元整体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精彩互动”高效课堂。
三、重点工作
(一) 抓好党建引领教学
持续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积极推进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创建。
工作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学习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激励党员带头争做教育教学能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利用好“导师制”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二)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国家、省市区的重点工作要求
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双减”和山东省规范办学15条,让双减工作中的“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工作落地,扎实有效的开展好课后服务工作和假期公共资源的开放工作。
工作措施:制定落实五项管理的工作方案,逐一排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完善。认真学习规范办学15条,逐条比对,查摆问题,制定措施,将15条落实到位。制定分层作业设计和布置的工作方案,学科组设计,级部审核公示,统筹作业总量,设计分层作业,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和订正;设置家务劳动作业和体育锻炼作业,强化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意识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做好假期的公共资源开放工作。完善学校课程规划。全面贯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科学规划学校课程蓝图,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落实劳动课程的开设。抓好小初、初高衔接教学工作,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团队,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积极参加优秀课例评选。
(三)深化新课堂达标,推进半日校本教研、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校内和校际间教研活动,真抓实干,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工作措施:
1.精细管理,分层帮包,深化教研。建立新课堂达标,提升帮包制度,继续推行“中层领导帮包学科组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和“校长点课制度”。加强学科组的半日教研主题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磨课、评课活动。要求教师认真研读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订修改适合自己的学科课程纲要,编写单元学历案和课时学历案。转变观评课的理念和方式:要利用观课量表进行观课和评课,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多建议和改进的措施,不说套话,观评课量表的制作要实用、可用(适合我们用),易操作,可操作。
2.强化教研支撑,深入推进新课堂达标,加强教学研讨,聚焦课堂变革,持续开展“三学(学理论、学规范、学典型)、三研(课标研读、纲要研磨、学历案研制)、三练”(练课、练学、练规范)活动,构建起 “备教学评一致性精彩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着力打造“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新样态,培育荀子教学改革经验。强化教研指导,召开新课堂达标学科培训研讨交流,举办开展系列课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提高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赛课,中考复习研讨课、校长点课、推门听课等 “多课联动”。
3.逐步推进青蓝工程。每学年进行新入职教师“青蓝”结对,学期初开展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学期中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以学科组为单位,组成教导处、包组领导、备课组长和师傅为听课小组,组织全校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然后进行全校的青年教师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依托中心团队为载体,选树典型作引领。充分利用我校的中心团队优势,组织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活动,逐步学习和领悟新课堂达标活动的开展意义以及如何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要求中心团队的负责老师,学期初结合“新课堂达标”,制定好工作室的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并记录好过程性材料。
5.发挥联研优势,引领示范共成长。通过开展“教共体”系列活动(“同课异构”、“示范观摩”、“新课堂达标研讨”、“主题讲座”),以一定主题或内容为中心,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了大教研的格局。
6.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有扎实学识的专业素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师的全员培训。把专家请进来,让骨干走出去,学校继续利用多种形式,邀请省市区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进行订单式教研;继续组织业务副校长、中层干部、学校骨干教师外出跟岗培训,深入学习研究“备教学评一致性”。
7. 加快育人方式变革。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遴选跨学科优秀案例,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
(三)聚焦荀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抓实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落实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习惯和学习
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保障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作措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落实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反思。养成端正坐姿、认真听课的习惯。开展学习习惯养成月活动,每周定一个习惯,每月定一项习惯,周周公布、月月评比,不断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努力为“教学评一致性精彩互动高效课堂”的实施做好习惯的培养,基础的保障。
(四)聚焦课堂,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效益
推进“新课堂达标”,全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评价标准,我校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牢”,有效开展。
工作措施:
1.稳抓稳打,分层落实、分步实施、分批推进。“分层”落实,保障有效开展;“分步”实施,创新教研路径;“分批”推进,搭建成长平台。
2.深入扎实开展“三提升”活动。(1)加强教师新课堂达标理论学习,提升达标活动意识。(2)将新课堂达标活动开展,要落到实处,提升教研效益。(3)深入课堂教学,进行学生学习研究,提升课堂效益。
3.踏实教研,促新成长。为更好落实区教学研究中心的工作部署,学校开展“三新”校本教研活动。(1)学新标:半日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究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交流反思总结。(2)练新人:实施团队青蓝工程,教学相长薪火相传。开展新教师的系列课活动,开展学科组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比赛,扎实有效的开展学科组的教育教学科研,吸纳大量的年青教师的参与。(3)建新模:聚焦课堂改革,打造“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精彩互动高效课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将“精彩互动”的课堂模式融入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任务活动”环节中去,围绕新课堂达标,逐步培育“荀子课堂”课改经验。
(五)落实实验教学,提升育人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监督,开齐开足实验课,争取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作措施:(1)成立实验教学专班,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监督,督查各学科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开展初中实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上级比赛。(2)平时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拍照留存,及时上报专班,备查。(3)将中考实验与平时的实验课结合起来,中考实验平时练。(4)假期公共资源开放,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中考实验的针对性训练。
(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质量
努力提升九年级文化科、体育中考和八年级生地中考的成绩。
工作措施:1.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升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水平。2.强化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3.坚持“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途径”的中考备考要求;加强各轮复习的研讨;加强中考考情的研究,准确把握中考,收集复习备考资源;开展学科命题专题研讨活动;做好体育考试、实验考试、信息考试的训练和教学。4.发挥“考练”的功效,考题“四精”,考试“四必”,坚持三个原则:选题要精,做题要准,纠错要实。5.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尖子生和临界生应考实力。聚焦学生的短板和弱项,精准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
(七)开展校园艺术节,推进社团建设和落实衔接育人行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推进学校社团的建设,打造1-2个精品社团;落实《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推进“枣.悦读”活动,力争在区市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系列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挖掘利用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
工作措施:1.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校园社团、文化节、公共资源开放、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动力。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比赛,征集、评选一批创新素养培育精品课程及案例。2.深入推动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开展读写比赛。3.加强图书室和室外诚信书屋建设,推进“枣.悦读”活动。4.公共资源开放阅览室,开发校本课程大阅读,鼓励学生背诵和积累经典的诗文警句。5.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开展读书征文、诗文朗诵、写作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积极开展 “研学旅行衔接育人”活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