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 峄城区发改局 时间: 2019-05-06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安排部署,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新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6.9亿元,同比增长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亿元,可用收入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3亿元,同比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40元,同比增长8.3%抓一产提标增效。加大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标准园、生态园建设,全年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26个,累计119个,新申报产业园1个、标准园5个、生态园5个。二产提质增效。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46亿元,利润16.23亿元,利润率为6.48%。丰源集团,实现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47%;利税12.6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236%。丰源轮胎公司,生产轮胎738万条,实现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0.9%抓三产提速增效。预计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4.7亿元,三产占GDP比重达到40%。全年接待游客25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00万吨,居全市第一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制定了《峄城区石榴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路径,我区石榴产业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

(二)“双招双引”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一是做好规划引领的文章。区里成立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力贯彻落实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出台《峄城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确定了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高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文创旅游、医养健康、新型服务业“九大产业”为峄城区产业发展方向,制定“9+3”协调推进体系,目前各专班均已成立领导小组,九大产业专项规划初稿基本完成,率先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医养健康产业引导基金。3个项目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优选项目名单,在全市名列前茅。二是做实政策推动的文章。不折不扣落实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预计兑现各类税收优惠26831万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推广、股份制改造奖补资金1425万元,预算安排高层次人才奖励补助等资金718万元。强化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土地供应力度,对全区列入新旧动能转换的12个项目用地情况逐一调查分析,制订了项目用地解决方案。三是做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文章。深入开展双唤行动,加快推进现有外资企业培育,积极实施2018境外百展计划,今年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4家,新增进出口额5854万元;现有外资企业铭肯机械、北钛河陶瓷、南洋服装、东和皮革等实现增资扩股;组织企业参加香港玩具展、美国纽约面料服装展、印度精细化工展、广交会、华交会等近10余个境内外重点展会。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重点储备了智能印染、生物酶制剂、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冠世榴园文旅康养、商用汽车产业园等30余个重点在谈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泰安、昆山等地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9次。投资5.5亿元的浩博矿渣微粉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水晶饰品生产项目、云光电子项目,投资3.5亿元的国开光伏发电,投资3亿元的汽车模具生产和GRG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建设。

(三)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一是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创建卫生城为契机,加快“一桥六路”建设,实施坛山路、承河路等主干道升级改造,城区交通出行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峄城区生活垃圾转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城区内投放密闭式塑料垃圾桶1400个。集中做好城市节点提升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二是棚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成了邵楼新村、王府庄2个片区的征收,实物安置4246套,货币化安置224套。利用农发行融资贷款6.9亿元,发行棚改专项债3亿元。是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100%的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公路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危房改造和旱厕改造扎实推进,完成了347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63530户旱厕改造目标。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区所有村均设立了红白理事会、“善行义举”四德榜,农村基础设施面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改善。

(四)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一是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新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科教基地1家、省级农科驿站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家;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区共年报公司企业4362家,年报率为96%。合作社年报1049家,年报率为97%。个体工商户年报18435户,年报率为99%。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简化办理程序,全区已办理个转企144家,二次转型37家,超额完成个转企工作任务目标。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区农村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107个村(居、社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制,对工商注册的15个改制试点村颁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

(五)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惠民政策全面落实,1437人领取了原民办教师补助1073领取了原乡村医生补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从100//月提高到118//月,城乡医保参保群众实现了全市各医疗机构就医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对于医疗费用花费较多的参保居民实现二次报销。社会救助不断规范,22564723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2056人纳入特困供养人员范围,5974人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救助大病患者10362人次,临时救助困难家庭291户次。脱贫攻坚基本完成任务,3个市定贫困村摘帽退出。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城区3所新建学校全部投入使用,荀子学校、峄州小学和翰林小学暑假实现招生1863人、355人和371人。就业创业实现量稳质升,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9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突出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

为顺利实现上述预期目标,2019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抓好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强化经济形势研判分析。及时研究分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对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跟踪监控,对其生产经营、存在问题及走势进行动态监控,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创新土地供应方式,落实地价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用地从项目选址、土地报批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用地成本。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通过产业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快推进丰源产业园、橡胶产业园、装配式建筑示范园、峄州港航产业园、纺织服装创新基地建设。三是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三产服务业,做好青檀寺景区软硬件提升建设,修复一望亭,盘活南大门基础服务设施,策划新的旅游业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建立企业节能管理台账,继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将单位GDP能耗控制在市下达的约束指标之内。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二)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狠抓招商引资。突出抓产业招商和驻点招商,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和“九大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新型建材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汉旗科技、汽车模具、水晶饰品等龙头项目,策划包装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高端项目,力争在招群引链上实现新突破。是狠抓项目库建设。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与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相结合,围绕工业实体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生态修复保护等方面储备申报项目。研究分析2019年中央、省扶持资金支持方向,争取更多的无偿资金用于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领域。三是狠抓重点项目跟进服务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完善重点项目台账,严格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总结、半年一观摩、年底一考核”,及时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达效。

(三)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南接、北提、东拓、西连”的整体思路,优化城市路网及配套设施,拉开城市主框架。加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坛山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二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继续抓好农村旱厕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做好工业废气、重污染天气治理,推行高耗能企业错峰生产,巩固好清理取缔“土小”企业工作成果。狠抓矿山环境治理,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修复,跟进山体绿化,逐步恢复山体自然生态功能。

(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按照全省“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脱贫攻坚目标要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落实好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深入开展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创建活动,继续实行公安、农安、食安“三安联动”执法,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解决动态化的隐患和问题,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峄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5-06    来源: 峄城区发改局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安排部署,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基本态势。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新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6.9亿元,同比增长4.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亿元,可用收入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3亿元,同比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40元,同比增长8.3%抓一产提标增效。加大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标准园、生态园建设,全年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26个,累计119个,新申报产业园1个、标准园5个、生态园5个。二产提质增效。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5%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46亿元,利润16.23亿元,利润率为6.48%。丰源集团,实现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47%;利税12.6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236%。丰源轮胎公司,生产轮胎738万条,实现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20.9%抓三产提速增效。预计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4.7亿元,三产占GDP比重达到40%。全年接待游客25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00万吨,居全市第一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制定了《峄城区石榴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路径,我区石榴产业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

(二)“双招双引”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一是做好规划引领的文章。区里成立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力贯彻落实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出台《峄城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确定了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高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文创旅游、医养健康、新型服务业“九大产业”为峄城区产业发展方向,制定“9+3”协调推进体系,目前各专班均已成立领导小组,九大产业专项规划初稿基本完成,率先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医养健康产业引导基金。3个项目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优选项目名单,在全市名列前茅。二是做实政策推动的文章。不折不扣落实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预计兑现各类税收优惠26831万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推广、股份制改造奖补资金1425万元,预算安排高层次人才奖励补助等资金718万元。强化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土地供应力度,对全区列入新旧动能转换的12个项目用地情况逐一调查分析,制订了项目用地解决方案。三是做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文章。深入开展双唤行动,加快推进现有外资企业培育,积极实施2018境外百展计划,今年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4家,新增进出口额5854万元;现有外资企业铭肯机械、北钛河陶瓷、南洋服装、东和皮革等实现增资扩股;组织企业参加香港玩具展、美国纽约面料服装展、印度精细化工展、广交会、华交会等近10余个境内外重点展会。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重点储备了智能印染、生物酶制剂、智能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冠世榴园文旅康养、商用汽车产业园等30余个重点在谈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泰安、昆山等地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9次。投资5.5亿元的浩博矿渣微粉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水晶饰品生产项目、云光电子项目,投资3.5亿元的国开光伏发电,投资3亿元的汽车模具生产和GRG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建设。

(三)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一是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创建卫生城为契机,加快“一桥六路”建设,实施坛山路、承河路等主干道升级改造,城区交通出行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峄城区生活垃圾转运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城区内投放密闭式塑料垃圾桶1400个。集中做好城市节点提升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二是棚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成了邵楼新村、王府庄2个片区的征收,实物安置4246套,货币化安置224套。利用农发行融资贷款6.9亿元,发行棚改专项债3亿元。是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100%的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公路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危房改造和旱厕改造扎实推进,完成了347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63530户旱厕改造目标。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区所有村均设立了红白理事会、“善行义举”四德榜,农村基础设施面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改善。

(四)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一是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新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科教基地1家、省级农科驿站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家;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区共年报公司企业4362家,年报率为96%。合作社年报1049家,年报率为97%。个体工商户年报18435户,年报率为99%。开辟“个转企”绿色通道,简化办理程序,全区已办理个转企144家,二次转型37家,超额完成个转企工作任务目标。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区农村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107个村(居、社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制,对工商注册的15个改制试点村颁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

(五)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惠民政策全面落实,1437人领取了原民办教师补助1073领取了原乡村医生补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从100//月提高到118//月,城乡医保参保群众实现了全市各医疗机构就医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对于医疗费用花费较多的参保居民实现二次报销。社会救助不断规范,22564723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2056人纳入特困供养人员范围,5974人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救助大病患者10362人次,临时救助困难家庭291户次。脱贫攻坚基本完成任务,3个市定贫困村摘帽退出。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城区3所新建学校全部投入使用,荀子学校、峄州小学和翰林小学暑假实现招生1863人、355人和371人。就业创业实现量稳质升,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9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突出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

为顺利实现上述预期目标,2019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抓好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强化经济形势研判分析。及时研究分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对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跟踪监控,对其生产经营、存在问题及走势进行动态监控,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创新土地供应方式,落实地价优惠政策,对重点项目用地从项目选址、土地报批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用地成本。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通过产业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快推进丰源产业园、橡胶产业园、装配式建筑示范园、峄州港航产业园、纺织服装创新基地建设。三是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三产服务业,做好青檀寺景区软硬件提升建设,修复一望亭,盘活南大门基础服务设施,策划新的旅游业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建立企业节能管理台账,继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将单位GDP能耗控制在市下达的约束指标之内。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二)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狠抓招商引资。突出抓产业招商和驻点招商,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和“九大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新型建材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汉旗科技、汽车模具、水晶饰品等龙头项目,策划包装一批链条型、基地型高端项目,力争在招群引链上实现新突破。是狠抓项目库建设。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与区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相结合,围绕工业实体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生态修复保护等方面储备申报项目。研究分析2019年中央、省扶持资金支持方向,争取更多的无偿资金用于新旧动能转换等重点领域。三是狠抓重点项目跟进服务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完善重点项目台账,严格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总结、半年一观摩、年底一考核”,及时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达效。

(三)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南接、北提、东拓、西连”的整体思路,优化城市路网及配套设施,拉开城市主框架。加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坛山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二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继续抓好农村旱厕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做好工业废气、重污染天气治理,推行高耗能企业错峰生产,巩固好清理取缔“土小”企业工作成果。狠抓矿山环境治理,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修复,跟进山体绿化,逐步恢复山体自然生态功能。

(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按照全省“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脱贫攻坚目标要求,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落实好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深入开展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创建活动,继续实行公安、农安、食安“三安联动”执法,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解决动态化的隐患和问题,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