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来源: 峄城区发改局 时间: 2016-09-0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峄城区适应新要求、抢抓新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期。科学谋划和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峄城区在新常态下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激发新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科学把握新常态,明确发展目标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按照一化引领、三业并举、产业集聚、保障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65.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62.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15.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7.5%。净出口累计完成4.1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年均增长为17.7%

结构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由十一五末的12.0:58.3:29.7调整到2015年的11.8:51.6:36.6,服务业比重上升近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不断优化,支柱产业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到201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1家,实现工业产值380亿元,比2010年增长39.4%。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产学研联合企业达到50余家,拥有省级技术中心3家、市级18家,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余个。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榴园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峨山核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1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9家。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基地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7.1万亩。服务业快速发展,石榴经济带动效应更加明显,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立足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城市旅游品牌,加快推进中国石榴城建设,冠世榴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石榴大会,提升了峄城的知名度。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6亿元,着力打造峄州港航产业园、冠世榴园旅游观光园、东方怡源休闲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预计2015年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4亿元,比2010年增加83.6%

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科学修编城市规划,基本实现建成区控规全覆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资26亿元实施城市道路升级、应急防汛、燃热管网等城建项目53个。安居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牌坊街、桃花源等10余片棚户区改造。统筹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和公共服务功能,完成5个社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开工5个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实施镇镇通天然气工程。古邵、榴园、阴平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镇验收,古邵、榴园成功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全区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条,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峄城段建成,对郯薛路东段和蒙台路、枣台路峄城段等国省道实施了大中修,成功创建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

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彻底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和小造纸、小塑料颗粒、小塑料炼油等土小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8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79%,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四项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贾庄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级水质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基本达到级标准。持续开展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活动,关停石膏矿山10余家,清理取缔露天采石场84处、矿石加工点72个。实施承水河公园三期、坛山森林公园及路域环境整治、裸露土地治理等重点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达到432.74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2个,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区。如期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复审。扎实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成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140个、美丽乡村13个、生态文明村41个,483个自然村全部推行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

改革开放呈现新亮点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面落实政府责任清单制度,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9项。加快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丰源生物质发电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实现我市上市企业的突破。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853家、家庭农场 161家,流转土地 12.2万亩,被列入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顺利完成,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区级重点项目270个,累计完成投资230余亿元。探索在重大工程中引入社会资本,文体中心项目成功吸纳社会资本1亿元,成为山东省首批PPP推介项目。低温循环水集中供热项目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走出了用市场化途径解决民生难题的新路子。金融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支持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招大引强步伐加快,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5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倍、1.9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3%,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首创企业留本付息、合同捐赠救助模式,连续5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新中医院建成使用,区人民医院东院区投入运营,改造扩建乡镇卫生院3处,新增村居卫生室13个,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申报科技项目259项,申请专利1012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圆满完成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承办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5‰以内,完成了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加大农村精准扶贫力度,落实扶贫资金2200余万元,12234人实现脱贫。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0.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六五普法、五五依法治区全面推进,荣获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区称号。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和双拥共建扎实有效,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实施《峄城区妇女发展规划》和《峄城区儿童发展规划》,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平安峄城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人才、老龄、史志档案、统计审计、邮政通讯、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涵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依旧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加快调整,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日本再兴战略、韩国新增动力等战略的实施,表明发达国家制造业加速回归,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进程日益加快,国内经济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但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其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形态,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这一背景下,大批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扩散呈雨后春笋之势,这为我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新常态成为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词。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指向;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改革释放红利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我区经济既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阵痛期挑战,也面临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重大机遇,可充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紧紧抓住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全市看,枣庄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两大国家级规划,预期未来五年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枣庄市立足鲁苏豫皖四省相邻地带区位优势,加快集聚先进地区生产要素,加速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我区作为枣庄市中心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通过资源型城市转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全市资源和要素的共建共享。

从峄城看,十三五期间,我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区经济总量偏小,大企业大项目相对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后续支撑乏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还需加快;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还需要不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布局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和市委六大战略举措的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宗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要手段,坚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强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切实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峄城。

2.基本理念

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新体制,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释放经济潜能,增强经济活力。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内外开放并举,把招商引资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绿色生态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统筹协调发展。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体现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服务业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5%,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5%左右,万元GDP能耗完成市定目标。

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户籍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50%左右。

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新增及升级改造绿地20公顷、造林绿化面积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市定标准,繁星闪烁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加。

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与全市同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石榴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2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持续建设活力峄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人才创新工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以各类创业创新载体为依托,建设新型城市科技园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独具特色的石榴资源,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科技农业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等形式来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以原创性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集聚区,带动整个区域科技产业的发展。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企业建立专业化孵化器和平台,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依托穆拉德生物科技、丰源轮胎、三兴高新材料、汉旗科技、泰瑞化工、天柱鞋材、地平线节能科技等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的自主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力度。加快科技、金融融合步伐,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持银行加大对轻资产科技服务企业的科技投放力度,鼓励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面向科技服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破解融资瓶颈,助推创新发展。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创业工作,实施更为积极的创业政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加大政策、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营造更宽松的创业创新政策环境,鼓励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以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引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引导建立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数量扩张和质量并举,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完善双创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便捷化要求,推广提升创业辅导基地、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创业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开展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方式互联网化;推进农业物联网模式,发展精准农业、订单农业,加快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

互联网+”现代物流。提升物流园区智能化水平,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引导煤炭、化工、水泥等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及快递企业等与电商深度合作,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

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积极培育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冠世乐淘等新兴电商平台,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形成互联网经济集聚园区。

互联网+”普惠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业务,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

(四)实施人才创新工程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围绕产业转型引进人才。重点瞄准石榴、橡胶、煤炭建材、港航物流四大产业,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业创新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结合项目招商引进人才。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峄城聚集。着眼战略合作引进人才。引导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办院、联合办校,拓宽事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渠道。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区职业中专和区外职业教育院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重视打造本土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建设企业家人才库,鼓励企业家走出去,学习考察、培训深造,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加强二代企业家培训,引导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提升能力素养。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转型峄城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突出工业提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峄城工业整体竞争力。

(一)力促产业集聚发展

全力推动石榴、橡胶、煤炭建材、港航物流四大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培育形成四大百亿产业集群。

培育石榴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石榴深加工项目建设,立足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发展石榴深加工,完善配套设施,将石榴产业做精做大做强。重点深化与穆拉德集团合作,加强石榴深加工技术攻关,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省级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石榴蜂蜜、石榴功能性饮料、石榴胶囊等系列产品的品牌培育,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产业发展主导权。

培育橡胶百亿产业集群。深化与山东能源集团的合作,坚持高端定位和市场导向,尽快实施丰源轮胎二期技改项目,有序扩大生产能力,实现2000万条产能。充分发挥丰源轮胎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招引轮胎模具、轮胎钢帘线等上下游项目和关联项目集聚发展。扶持亿和钢帘线等项目做粗做长产业链条,提升规模效益。

培育煤炭建材百亿产业集群。按照中央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要求,重点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继续抓好丰源集团和福兴集团等现有煤矿企业管理提升,做好张集煤矿投产运营工作,扶持通达电力、福兴矿山设备等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抓好丰源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年产38万吨造纸、年产120万立方米定向板、生物质发电扩建和通达5万千瓦技改等项目建设。依托中联集团和巴西沃特兰亭集团优势,发挥好申丰、华沃水泥等重点企业作用,进一步提高水泥效益。加大石膏矿的综合整治,积极发展石膏精深加工、砼机制骨料、粉煤灰制砖等新型建材产业。

培育港航物流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峄城新港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山东海投集团、山东圣润集团的深度合作,加速峄州港航产业园建设。充分挖掘现有仓储物流项目资源,依托中联集团、丰源集团、福兴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积极拓展煤炭、建材、水泥、粮食、集装箱等储运贸易业务,打造区域仓储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丰源远航物流、福兴保税仓库、奥斯特地下恒温库等项目,努力打造鲁南仓储集散地和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临港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板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电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做精做细新型化工产业。

电动汽车产业。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规划建设年产30万辆电动轿车项目。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材料产业。紧抓市委、市政府打造四大新型材料基地的政策机遇,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围绕汽车、纺织等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新材料等。鼓励和引导三兴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拓展规模、创新营销、强化管理,扩大行业领先优势。扶持汉旗科技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IT电芯封装产业做大做强。

节能环保产业。立足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重点抓好高效绿色照明、地源热泵机组、外墙保温装饰等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工作,逐步形成种类日益丰富、门类逐步齐全的节能环保产业基础。

新能源产业。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丰源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推进普照30兆瓦光伏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华电50兆瓦光伏、国开昊源50兆瓦光伏等项目。

新型化工产业。加快淘汰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促进神工化工、泰瑞化工等企业由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小微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企业服务联盟和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壮大民营经济。

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纺、织、染、面料、服装、鞋帽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瑞兴鞋业、蒙特曼服饰、天龙针织等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锦海伦服饰、艾美服装、南洋服饰、唐帛服装等项目提档升级,打造纺织服装创新基地。

机械制造产业。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依托力源铁塔、福兴矿山机械、铭肯机械、长泰机械、华丰机械、弘毅金属等企业,做大做强机械加工、精密制造产业。

玩具制刷产业。鼓励梦芭比婴童、富源玩具、滕华玩具、富华玩具、顺和玩具、万年刷业、中和制刷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增强开拓国际新兴市场的能力。

玻璃陶瓷产业。重点扶持榴园玻璃、北钛河陶瓷等企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LOW-E玻璃、磁控镀膜玻璃和高端活瓷产品的发展步伐。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穆拉德、三主粮、源大实业等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石榴、大枣、核桃等深加工产品,形成特色食品产业板块。

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建设特色峄城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依托省级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构建大农业、大水利、大农技的发展格局。坚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确保优质专用粮基地面积稳定在5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拓宽秸秆循环利用途径,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全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发展壮大一批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原料生产、储藏加工、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打造枣庄东部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体系。

(三)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榴园石榴、阴平大枣、峨山核桃、古邵土豆、底阁生姜等优势农业。积极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力争新引进抗病高产蔬菜新品种35个,蔬菜面积稳定在25万亩。支持名优农产品品牌创建,拓展从田间到餐桌冷链配送等新兴消费产品供给模式,塑造峄城农产品市场高端品牌。鼓励各类农业经济实体、服务组织创建企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抓好40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山东省重点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果品基地。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积极鼓励和引导经营大户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产销对接。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商服务,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外埠市场。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五、大力推进三产高端化,着力建设品质峄城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以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服务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为总目标,统筹规划重点产业、各类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基本合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一)优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构建特色旅游发展格局。继续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服务业扩量提质。立足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城市旅游品牌,以打造中国石榴城为目标,抓好榴园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和冠世榴园5A提升。认真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乡村旅游区、五个乡村旅游基地、两个旅游小镇、多个民俗旅游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加快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努力争创全省乡村旅游强县。

着力提升旅游业体验功能。注重体验式旅游设计,突出线路主题,满足游客精神内涵上的需求。规划设计特色种植业文化之旅,引进耕种、采摘、科普等体验性农业项目,弘扬传统农耕、水利文化。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以添祥庄园、盛林蓝莓等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经营性农业观光示范精品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生态庄园。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畅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景点等级公路建设,疏通主要旅游交通通道。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重点旅游景点做到通信、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餐饮、公厕、停车场等设施完备,配套齐全,交通便捷。加快建设一批适应游客休闲的餐饮、购物、娱乐、健身、欣赏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形象咨询系统、风貌改造与控制等商业网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探索旅游旺季住宿难问题的解决方式,扶持具有地方风味的餐饮企业。

(二)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优化升级商贸服务业。提升现有商贸水平,搞好核心商圈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结合我区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建设重要物流节点,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加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顶层设计,大力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程的供应链服务和资源共享、数据共用,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交易成本。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全区物流业整体水平。

(三)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深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高标准建设两大养生养老基地与城区养老中心。东部依托东方怡源·仙人洞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颐养山居健康养生养老基地。西部依托冠世榴园旅游风景区,以万福园、大理峪、逍遥峪、龙塘养生基地、颐养园等为重点,打造世外榴园养生养老基地。依托夕阳红养老中心和仙坛社区养老中心,支持发展城区养老业。

六、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建设魅力峄城

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

(一)高标准打造枣庄东部中心城区

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功能。遵循以水为轴、东西拓展、向北靠拢、向南延伸的总体布局,加快与市中区融合发展,建设枣庄东部中心城区核心区。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开展路网畅通、绿化亮化、市政公用、地下管廊四大提升工程。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以四级以上公路为主体的六纵八横的公路网络,实现与周边地区一级公路以上连通,枣庄新城区与峄城区间以一级公路以上互连互通,乡镇间以二级公路以上连通,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主城区路网框架。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城区绿化提档升级,扩大承水河段、坛山森林公园绿化面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公用设施配套,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重点抓好供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管网、供暖供热和城市公共交通、现代物流枢纽等工程,稳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度,推进网络、应用、数据和服务互联互通,构建基础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密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保障的智慧城市格局。

(二)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建设

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实施好古邵、榴园国家重点镇和阴平等省级示范镇建设,带动全区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明晰各镇街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加快镇域经济跨越发展。

底阁镇依托石膏资源,整合现有石膏深加工企业,招引石膏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废弃石膏矿洞建设地下恒温仓库,综合开发膏矿塌陷区,辐射带动菌类种植、蔬菜仓储等相关产业,打造东部仓储物流中心。

峨山镇依托东部机械装备工业园,围绕现有闲置厂房和生产设备开展专题招商,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模具等机械制造项目,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吴林街道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加粗拉长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仙人洞景区和颐养山居,积极招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打造健康养老基地。

坛山街道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巩固枣庄东部城区绿色蔬菜基地地位。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产业,积极招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区域商贸服务中心。

榴园镇依托冠世榴园,以建设全国石榴产业基地和全省生态旅游名镇为目标,加大石榴深加工、生态旅游和农业开发项目引进力度,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小镇。

阴平镇依托阴平台湾工业园,加快服装纺织、玩具制刷、食品饰品产业的提档升级。筹建鲁南建材产业园,并依托申丰水泥和水泥骨料,着力引进特种水泥、水泥添加剂、水泥预制品等项目入园发展,打造区域重镇。

古邵镇依托峄州港航产业园,加快五路一航道、两园两片区建设,推进港城融合,引导仓储、现代物流、加工贸易、煤炭建材专业市场等项目向园内集聚发展,打造沿运港航物流强镇。

(三)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美丽村庄建设。以文明、生态、宜居新农村为目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在试点村实施村庄主干路、里巷路硬化改造,安装街道路灯、配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广场、公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发展的美丽村庄。

实施清洁乡村行动。加快开展以乡村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不断提高乡村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水平,努力创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环卫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乡村环卫保洁常态化、垃圾处理规范化。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环境面貌达到洁、净、清

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按照生态、大绿、自然的总体要求,围绕道路、河流、村庄、园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按照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绿化方式,加大植树绿化力度。见缝插绿,推动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建设。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开放峄城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集发展正能量,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促服务、促对接,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动态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进一步清理各部门现有审批事项、特别是审批事项的子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审批前置条件。完善并联审批,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打造阳光审批服务。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行政审批项目纳入权力清单。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推行政务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改革试点,打造实体政务大厅、电子政务大厅和移动政务大厅三位一体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工商、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模式。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主体和服务形式,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进产权抵押范围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水权以及其它方式延伸。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登记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和有条件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机制。

重点加快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改制、重组力度,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重点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规范运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落实董事会职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试点。加快丰源、福兴等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加快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关闭破产长期停产、停业企业。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信用标准体系,把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设区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信用市场服务监管。加快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体系、合同监管制度、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开放型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二)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强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立足我区产业基础,推进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围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区现有的橡胶轮胎、纺织服装、水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招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围绕新兴产业抓招商,我区的港航物流、新能源、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要逐个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激励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围绕存量企业做大做强抓招商。扶强,围绕丰源集团、福兴集团、丰源轮胎等大型企业集团,在资源、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给予全力倾斜,鼓励企业抢抓央企分批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拿出优质资产、优势项目与国内外500强、大型国企合作,努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集群式的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做大做强企业。培优,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贷款,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助其快速裂变、膨胀。换凤,在十二五期间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力度,实施腾笼换凤,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努力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实施开放导向战略,营造全面开放的发展氛围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治、人文和生活环境。加快管理体制对接,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商投诉处理等服务机制。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完善投诉举报及查处制度,畅通绿色通道,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一流环境。

(三)提升峄城经济开发区承载能力

科学规划开发区产业布局。根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峄城经济开发区特色和优势,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为出发点,明确一区三园产业定位,合理产业布局,不断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加强入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加大把关审核力度,引进相关行业配套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杜绝一篮子装,充分发挥开发区聚集效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努力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和产出比例,通过集约用地、规划调整,充分挖掘用地空间,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需要。

加快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科技与研发力度,引进国内领先的工艺及生产流水线设计,实现产品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动产业从传统生产到现代化生产加工的转型升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注重开发区内工业企业的优化配置和互通物料,推进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有效降低成本,实现开发区内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开发区吸引力。进一步理顺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优化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通过服务的改进、效率的提高,推进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在政府权限内营造低成本、高回报的政策环境,在局部地区形成竞争比较优势,吸引投资者投资。针对瓶颈制约,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对入区企业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职能,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统一有效的建设管理机制,积极主动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程服务。优化基础环境,逐步完善开发区水、电、路、气、热、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生活服务、办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建好、用好标准厂房,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专业市场,推进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增强峄城经济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八、强力提升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绿色峄城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实施生态功能区战略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重点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采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度,加快采煤矿区生态环境重建。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坚守生态红线,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突出现代、生态、宜居、文化的城市内涵特色,坚持以提升道路、游园等公共绿地和景观为主,以加强单位、小区等社会绿化和景观建设为辅,高标准开展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

打造绿色之城。提升绿化水平,打造园林生态城区。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城乡美化绿化等工程,规划织绿成网、推窗见绿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构成城市绿地体系结构。强化绿化美化和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全区街头游园、道路、背街小巷和开放式小区绿地景观。全面实施精品化养护管理,进一步探索社会面绿化养护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

优化景观设计总体水平。立足中国石榴城建设,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注重桥梁、广场、建筑等单体建筑的艺术设计,推进特定区域建筑群、地面、植物等景观要素的系统设计,体现建筑美学。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注重城市重点街道、视觉走廊、城市入口等城市特殊景观设计,促进景观间的协调统一。做好城市公园、绿地、闲置土地总体景观设计,统一考虑城市开放界面,做好重点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夜间亮化工程,形成城市整体夜景风貌。实行临街建筑与光彩照明、景观标志同步建设,全面完成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光彩工程。

(三)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效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

严格项目准入和环保监管,加强工业节能减排,推广应用重大节能技术,深入开展高耗能产业能效目标管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措施,扎实开展重污染行业企业全防全控。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加快燃煤炉、窑、灶改造步伐,拓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覆盖率。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全面压缩过剩产能,支持相关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对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九、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精心建设共享峄城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 兜底线、保基本、推改革、促公平 、可持续,建立公平、正义、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切实贯彻落实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确定扶贫开发项目,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落实工作。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细分扶贫类别,综合运用发展生产、帮扶就业、教育培训、异地搬迁、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扶贫举措。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激励有约束。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方式,通过直补、以奖代补、贴息或物化补贴等方式,引导有产业发展愿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典型引路,倡导自力更生。

(二)促进社会创业就业

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逐步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依法健康发展,完善慈善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倡导文明殡葬。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在城区东部规划建设一所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中学部和小学部各24个班。大力发展并普及高中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普通高中入学率。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达到省定标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区职业中专争取创建成省中职规范化学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形成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加强区文体中心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六)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分级诊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力促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健全区、镇、村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提升中医科室服务能力。通过国医堂的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技能培训,力争有三分之一的村卫生室能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把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考核。不断完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切实完善职业卫生危害现场防控和职业病诊治措施,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保障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依托现有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与职责任务相适应、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病人救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职业病病人权益。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强化职业卫生相关人员培训,积极推进作业场所健康教育。

(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新国优创建为抓手,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保障,建立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新机制。推进计划生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加快计划生育服务职能与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改善全区技术服务队伍资质、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理分布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八)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认真抓好社会治安、质量安全、防震减灾等工作,加强 平安峄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大力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和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打击行为,构建覆盖社会各个角落的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做好食品、药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进一步强化治超工作。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强化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稳定全区的安全生产形势。

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高标准地强化多方支撑保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发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推动考核由综合评价为主向目标引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全面推广党务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加强五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小康。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则,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快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基地)建设,按照放宽事前审批、加强行为监督的思路,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改革行政复议、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规范传播秩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峄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强化法治人才保障。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为提高各级党执政能力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持。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司法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得到严格遵守,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增强,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依法治区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按照规划指标预期性、约束性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实行分类评价考核。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积极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立规划社会监督机制,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

建立规划实施调整制度。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按程序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2016-09-01    来源: 峄城区发改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峄城区适应新要求、抢抓新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期。科学谋划和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峄城区在新常态下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激发新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科学把握新常态,明确发展目标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按照一化引领、三业并举、产业集聚、保障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65.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62.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15.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7.5%。净出口累计完成4.1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年均增长为17.7%

结构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由十一五末的12.0:58.3:29.7调整到2015年的11.8:51.6:36.6,服务业比重上升近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不断优化,支柱产业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预计到201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1家,实现工业产值380亿元,比2010年增长39.4%。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产学研联合企业达到50余家,拥有省级技术中心3家、市级18家,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余个。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榴园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峨山核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1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9家。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粮食高产示范基地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7.1万亩。服务业快速发展,石榴经济带动效应更加明显,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立足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城市旅游品牌,加快推进中国石榴城建设,冠世榴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古石榴国家森林公园,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石榴大会,提升了峄城的知名度。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1.6亿元,着力打造峄州港航产业园、冠世榴园旅游观光园、东方怡源休闲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预计2015年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4亿元,比2010年增加83.6%

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科学修编城市规划,基本实现建成区控规全覆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资26亿元实施城市道路升级、应急防汛、燃热管网等城建项目53个。安居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牌坊街、桃花源等10余片棚户区改造。统筹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和公共服务功能,完成5个社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开工5个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实施镇镇通天然气工程。古邵、榴园、阴平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镇验收,古邵、榴园成功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全区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条,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峄城段建成,对郯薛路东段和蒙台路、枣台路峄城段等国省道实施了大中修,成功创建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

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彻底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和小造纸、小塑料颗粒、小塑料炼油等土小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8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79%,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四项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贾庄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级水质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基本达到级标准。持续开展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活动,关停石膏矿山10余家,清理取缔露天采石场84处、矿石加工点72个。实施承水河公园三期、坛山森林公园及路域环境整治、裸露土地治理等重点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达到432.74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2个,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区。如期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复审。扎实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成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140个、美丽乡村13个、生态文明村41个,483个自然村全部推行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

改革开放呈现新亮点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面落实政府责任清单制度,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9项。加快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丰源生物质发电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实现我市上市企业的突破。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853家、家庭农场 161家,流转土地 12.2万亩,被列入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顺利完成,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区级重点项目270个,累计完成投资230余亿元。探索在重大工程中引入社会资本,文体中心项目成功吸纳社会资本1亿元,成为山东省首批PPP推介项目。低温循环水集中供热项目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走出了用市场化途径解决民生难题的新路子。金融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地方经济支持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招大引强步伐加快,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5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倍、1.9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3%,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首创企业留本付息、合同捐赠救助模式,连续5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新中医院建成使用,区人民医院东院区投入运营,改造扩建乡镇卫生院3处,新增村居卫生室13个,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申报科技项目259项,申请专利1012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圆满完成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承办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5‰以内,完成了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加大农村精准扶贫力度,落实扶贫资金2200余万元,12234人实现脱贫。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0.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六五普法、五五依法治区全面推进,荣获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区称号。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和双拥共建扎实有效,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实施《峄城区妇女发展规划》和《峄城区儿童发展规划》,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平安峄城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人才、老龄、史志档案、统计审计、邮政通讯、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涵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依旧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加快调整,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日本再兴战略、韩国新增动力等战略的实施,表明发达国家制造业加速回归,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进程日益加快,国内经济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但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其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形态,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这一背景下,大批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扩散呈雨后春笋之势,这为我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新常态成为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词。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指向;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改革释放红利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我区经济既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阵痛期挑战,也面临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重大机遇,可充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紧紧抓住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煤炭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全市看,枣庄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两大国家级规划,预期未来五年将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枣庄市立足鲁苏豫皖四省相邻地带区位优势,加快集聚先进地区生产要素,加速打造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我区作为枣庄市中心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通过资源型城市转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与全市资源和要素的共建共享。

从峄城看,十三五期间,我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区经济总量偏小,大企业大项目相对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后续支撑乏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还需加快;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还需要不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布局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和市委六大战略举措的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宗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要手段,坚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强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切实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峄城。

2.基本理念

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新体制,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释放经济潜能,增强经济活力。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内外开放并举,把招商引资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绿色生态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统筹协调发展。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体现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服务业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5%,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5%左右,万元GDP能耗完成市定目标。

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户籍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50%左右。

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到2020年,新增及升级改造绿地20公顷、造林绿化面积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市定标准,繁星闪烁蓝天白云天数明显增加。

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与全市同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石榴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2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持续建设活力峄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人才创新工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围绕重点产业,以各类创业创新载体为依托,建设新型城市科技园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独具特色的石榴资源,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科技农业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等形式来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以原创性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集聚区,带动整个区域科技产业的发展。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企业建立专业化孵化器和平台,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依托穆拉德生物科技、丰源轮胎、三兴高新材料、汉旗科技、泰瑞化工、天柱鞋材、地平线节能科技等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的自主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力度。加快科技、金融融合步伐,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持银行加大对轻资产科技服务企业的科技投放力度,鼓励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面向科技服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破解融资瓶颈,助推创新发展。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创业工作,实施更为积极的创业政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加大政策、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营造更宽松的创业创新政策环境,鼓励全社会参与创业创新。以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引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引导建立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数量扩张和质量并举,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完善双创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便捷化要求,推广提升创业辅导基地、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创业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开展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方式互联网化;推进农业物联网模式,发展精准农业、订单农业,加快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

互联网+”现代物流。提升物流园区智能化水平,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引导煤炭、化工、水泥等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及快递企业等与电商深度合作,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

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积极培育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冠世乐淘等新兴电商平台,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形成互联网经济集聚园区。

互联网+”普惠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开展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业务,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

(四)实施人才创新工程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围绕产业转型引进人才。重点瞄准石榴、橡胶、煤炭建材、港航物流四大产业,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业创新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结合项目招商引进人才。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峄城聚集。着眼战略合作引进人才。引导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办院、联合办校,拓宽事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渠道。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区职业中专和区外职业教育院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重视打造本土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建设企业家人才库,鼓励企业家走出去,学习考察、培训深造,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加强二代企业家培训,引导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提升能力素养。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转型峄城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突出工业提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峄城工业整体竞争力。

(一)力促产业集聚发展

全力推动石榴、橡胶、煤炭建材、港航物流四大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培育形成四大百亿产业集群。

培育石榴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石榴深加工项目建设,立足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发展石榴深加工,完善配套设施,将石榴产业做精做大做强。重点深化与穆拉德集团合作,加强石榴深加工技术攻关,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建设省级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石榴蜂蜜、石榴功能性饮料、石榴胶囊等系列产品的品牌培育,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产业发展主导权。

培育橡胶百亿产业集群。深化与山东能源集团的合作,坚持高端定位和市场导向,尽快实施丰源轮胎二期技改项目,有序扩大生产能力,实现2000万条产能。充分发挥丰源轮胎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招引轮胎模具、轮胎钢帘线等上下游项目和关联项目集聚发展。扶持亿和钢帘线等项目做粗做长产业链条,提升规模效益。

培育煤炭建材百亿产业集群。按照中央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要求,重点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继续抓好丰源集团和福兴集团等现有煤矿企业管理提升,做好张集煤矿投产运营工作,扶持通达电力、福兴矿山设备等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抓好丰源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年产38万吨造纸、年产120万立方米定向板、生物质发电扩建和通达5万千瓦技改等项目建设。依托中联集团和巴西沃特兰亭集团优势,发挥好申丰、华沃水泥等重点企业作用,进一步提高水泥效益。加大石膏矿的综合整治,积极发展石膏精深加工、砼机制骨料、粉煤灰制砖等新型建材产业。

培育港航物流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峄城新港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山东海投集团、山东圣润集团的深度合作,加速峄州港航产业园建设。充分挖掘现有仓储物流项目资源,依托中联集团、丰源集团、福兴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积极拓展煤炭、建材、水泥、粮食、集装箱等储运贸易业务,打造区域仓储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丰源远航物流、福兴保税仓库、奥斯特地下恒温库等项目,努力打造鲁南仓储集散地和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临港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板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电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做精做细新型化工产业。

电动汽车产业。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规划建设年产30万辆电动轿车项目。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材料产业。紧抓市委、市政府打造四大新型材料基地的政策机遇,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围绕汽车、纺织等行业对新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新材料等。鼓励和引导三兴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拓展规模、创新营销、强化管理,扩大行业领先优势。扶持汉旗科技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IT电芯封装产业做大做强。

节能环保产业。立足省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重点抓好高效绿色照明、地源热泵机组、外墙保温装饰等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工作,逐步形成种类日益丰富、门类逐步齐全的节能环保产业基础。

新能源产业。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丰源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推进普照30兆瓦光伏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华电50兆瓦光伏、国开昊源50兆瓦光伏等项目。

新型化工产业。加快淘汰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促进神工化工、泰瑞化工等企业由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小微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企业服务联盟和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创业创新空间,壮大民营经济。

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纺织服装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纺、织、染、面料、服装、鞋帽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瑞兴鞋业、蒙特曼服饰、天龙针织等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锦海伦服饰、艾美服装、南洋服饰、唐帛服装等项目提档升级,打造纺织服装创新基地。

机械制造产业。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依托力源铁塔、福兴矿山机械、铭肯机械、长泰机械、华丰机械、弘毅金属等企业,做大做强机械加工、精密制造产业。

玩具制刷产业。鼓励梦芭比婴童、富源玩具、滕华玩具、富华玩具、顺和玩具、万年刷业、中和制刷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增强开拓国际新兴市场的能力。

玻璃陶瓷产业。重点扶持榴园玻璃、北钛河陶瓷等企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LOW-E玻璃、磁控镀膜玻璃和高端活瓷产品的发展步伐。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穆拉德、三主粮、源大实业等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石榴、大枣、核桃等深加工产品,形成特色食品产业板块。

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建设特色峄城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依托省级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构建大农业、大水利、大农技的发展格局。坚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高产示范区建设,确保优质专用粮基地面积稳定在5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拓宽秸秆循环利用途径,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全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发展壮大一批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原料生产、储藏加工、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打造枣庄东部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体系。

(三)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榴园石榴、阴平大枣、峨山核桃、古邵土豆、底阁生姜等优势农业。积极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力争新引进抗病高产蔬菜新品种35个,蔬菜面积稳定在25万亩。支持名优农产品品牌创建,拓展从田间到餐桌冷链配送等新兴消费产品供给模式,塑造峄城农产品市场高端品牌。鼓励各类农业经济实体、服务组织创建企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抓好40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山东省重点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果品基地。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积极鼓励和引导经营大户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产销对接。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商服务,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外埠市场。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五、大力推进三产高端化,着力建设品质峄城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以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服务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为总目标,统筹规划重点产业、各类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基本合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一)优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构建特色旅游发展格局。继续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服务业扩量提质。立足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城市旅游品牌,以打造中国石榴城为目标,抓好榴园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和冠世榴园5A提升。认真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乡村旅游区、五个乡村旅游基地、两个旅游小镇、多个民俗旅游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加快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努力争创全省乡村旅游强县。

着力提升旅游业体验功能。注重体验式旅游设计,突出线路主题,满足游客精神内涵上的需求。规划设计特色种植业文化之旅,引进耕种、采摘、科普等体验性农业项目,弘扬传统农耕、水利文化。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以添祥庄园、盛林蓝莓等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经营性农业观光示范精品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生态庄园。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畅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景点等级公路建设,疏通主要旅游交通通道。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重点旅游景点做到通信、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餐饮、公厕、停车场等设施完备,配套齐全,交通便捷。加快建设一批适应游客休闲的餐饮、购物、娱乐、健身、欣赏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形象咨询系统、风貌改造与控制等商业网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探索旅游旺季住宿难问题的解决方式,扶持具有地方风味的餐饮企业。

(二)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优化升级商贸服务业。提升现有商贸水平,搞好核心商圈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结合我区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建设重要物流节点,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加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顶层设计,大力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程的供应链服务和资源共享、数据共用,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交易成本。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全区物流业整体水平。

(三)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深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高标准建设两大养生养老基地与城区养老中心。东部依托东方怡源·仙人洞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颐养山居健康养生养老基地。西部依托冠世榴园旅游风景区,以万福园、大理峪、逍遥峪、龙塘养生基地、颐养园等为重点,打造世外榴园养生养老基地。依托夕阳红养老中心和仙坛社区养老中心,支持发展城区养老业。

六、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建设魅力峄城

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

(一)高标准打造枣庄东部中心城区

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功能。遵循以水为轴、东西拓展、向北靠拢、向南延伸的总体布局,加快与市中区融合发展,建设枣庄东部中心城区核心区。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开展路网畅通、绿化亮化、市政公用、地下管廊四大提升工程。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以四级以上公路为主体的六纵八横的公路网络,实现与周边地区一级公路以上连通,枣庄新城区与峄城区间以一级公路以上互连互通,乡镇间以二级公路以上连通,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主城区路网框架。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城区绿化提档升级,扩大承水河段、坛山森林公园绿化面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公用设施配套,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重点抓好供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管网、供暖供热和城市公共交通、现代物流枢纽等工程,稳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度,推进网络、应用、数据和服务互联互通,构建基础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密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保障的智慧城市格局。

(二)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建设

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实施好古邵、榴园国家重点镇和阴平等省级示范镇建设,带动全区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明晰各镇街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加快镇域经济跨越发展。

底阁镇依托石膏资源,整合现有石膏深加工企业,招引石膏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废弃石膏矿洞建设地下恒温仓库,综合开发膏矿塌陷区,辐射带动菌类种植、蔬菜仓储等相关产业,打造东部仓储物流中心。

峨山镇依托东部机械装备工业园,围绕现有闲置厂房和生产设备开展专题招商,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模具等机械制造项目,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吴林街道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加粗拉长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仙人洞景区和颐养山居,积极招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项目,打造健康养老基地。

坛山街道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巩固枣庄东部城区绿色蔬菜基地地位。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产业,积极招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区域商贸服务中心。

榴园镇依托冠世榴园,以建设全国石榴产业基地和全省生态旅游名镇为目标,加大石榴深加工、生态旅游和农业开发项目引进力度,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小镇。

阴平镇依托阴平台湾工业园,加快服装纺织、玩具制刷、食品饰品产业的提档升级。筹建鲁南建材产业园,并依托申丰水泥和水泥骨料,着力引进特种水泥、水泥添加剂、水泥预制品等项目入园发展,打造区域重镇。

古邵镇依托峄州港航产业园,加快五路一航道、两园两片区建设,推进港城融合,引导仓储、现代物流、加工贸易、煤炭建材专业市场等项目向园内集聚发展,打造沿运港航物流强镇。

(三)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美丽村庄建设。以文明、生态、宜居新农村为目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在试点村实施村庄主干路、里巷路硬化改造,安装街道路灯、配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广场、公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发展的美丽村庄。

实施清洁乡村行动。加快开展以乡村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不断提高乡村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水平,努力创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环卫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乡村环卫保洁常态化、垃圾处理规范化。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环境面貌达到洁、净、清

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按照生态、大绿、自然的总体要求,围绕道路、河流、村庄、园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实施绿化美化行动。按照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绿化方式,加大植树绿化力度。见缝插绿,推动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建设。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开放峄城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集发展正能量,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促服务、促对接,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动态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进一步清理各部门现有审批事项、特别是审批事项的子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审批前置条件。完善并联审批,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打造阳光审批服务。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行政审批项目纳入权力清单。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推行政务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改革试点,打造实体政务大厅、电子政务大厅和移动政务大厅三位一体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工商、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模式。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主体和服务形式,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进产权抵押范围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水权以及其它方式延伸。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登记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和有条件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机制。

重点加快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改制、重组力度,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重点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规范运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落实董事会职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试点。加快丰源、福兴等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加快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关闭破产长期停产、停业企业。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信用标准体系,把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设区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信用市场服务监管。加快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体系、合同监管制度、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开放型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二)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强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立足我区产业基础,推进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围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区现有的橡胶轮胎、纺织服装、水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招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围绕新兴产业抓招商,我区的港航物流、新能源、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要逐个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激励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围绕存量企业做大做强抓招商。扶强,围绕丰源集团、福兴集团、丰源轮胎等大型企业集团,在资源、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给予全力倾斜,鼓励企业抢抓央企分批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拿出优质资产、优势项目与国内外500强、大型国企合作,努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集群式的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做大做强企业。培优,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贷款,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助其快速裂变、膨胀。换凤,在十二五期间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力度,实施腾笼换凤,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努力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实施开放导向战略,营造全面开放的发展氛围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治、人文和生活环境。加快管理体制对接,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商投诉处理等服务机制。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完善投诉举报及查处制度,畅通绿色通道,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一流环境。

(三)提升峄城经济开发区承载能力

科学规划开发区产业布局。根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峄城经济开发区特色和优势,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为出发点,明确一区三园产业定位,合理产业布局,不断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加强入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加大把关审核力度,引进相关行业配套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杜绝一篮子装,充分发挥开发区聚集效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努力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和产出比例,通过集约用地、规划调整,充分挖掘用地空间,满足工业发展的用地需要。

加快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科技与研发力度,引进国内领先的工艺及生产流水线设计,实现产品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动产业从传统生产到现代化生产加工的转型升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注重开发区内工业企业的优化配置和互通物料,推进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有效降低成本,实现开发区内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开发区吸引力。进一步理顺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优化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通过服务的改进、效率的提高,推进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在政府权限内营造低成本、高回报的政策环境,在局部地区形成竞争比较优势,吸引投资者投资。针对瓶颈制约,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对入区企业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职能,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统一有效的建设管理机制,积极主动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程服务。优化基础环境,逐步完善开发区水、电、路、气、热、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生活服务、办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建好、用好标准厂房,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专业市场,推进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增强峄城经济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八、强力提升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绿色峄城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实施生态功能区战略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重点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采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度,加快采煤矿区生态环境重建。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坚守生态红线,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突出现代、生态、宜居、文化的城市内涵特色,坚持以提升道路、游园等公共绿地和景观为主,以加强单位、小区等社会绿化和景观建设为辅,高标准开展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

打造绿色之城。提升绿化水平,打造园林生态城区。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城乡美化绿化等工程,规划织绿成网、推窗见绿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构成城市绿地体系结构。强化绿化美化和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全区街头游园、道路、背街小巷和开放式小区绿地景观。全面实施精品化养护管理,进一步探索社会面绿化养护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

优化景观设计总体水平。立足中国石榴城建设,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注重桥梁、广场、建筑等单体建筑的艺术设计,推进特定区域建筑群、地面、植物等景观要素的系统设计,体现建筑美学。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注重城市重点街道、视觉走廊、城市入口等城市特殊景观设计,促进景观间的协调统一。做好城市公园、绿地、闲置土地总体景观设计,统一考虑城市开放界面,做好重点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夜间亮化工程,形成城市整体夜景风貌。实行临街建筑与光彩照明、景观标志同步建设,全面完成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光彩工程。

(三)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效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

严格项目准入和环保监管,加强工业节能减排,推广应用重大节能技术,深入开展高耗能产业能效目标管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措施,扎实开展重污染行业企业全防全控。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加快燃煤炉、窑、灶改造步伐,拓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覆盖率。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全面压缩过剩产能,支持相关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对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九、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精心建设共享峄城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 兜底线、保基本、推改革、促公平 、可持续,建立公平、正义、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切实贯彻落实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要求,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确定扶贫开发项目,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落实工作。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细分扶贫类别,综合运用发展生产、帮扶就业、教育培训、异地搬迁、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扶贫举措。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激励有约束。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方式,通过直补、以奖代补、贴息或物化补贴等方式,引导有产业发展愿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典型引路,倡导自力更生。

(二)促进社会创业就业

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逐步增加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依法健康发展,完善慈善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对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力量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倡导文明殡葬。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在城区东部规划建设一所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中学部和小学部各24个班。大力发展并普及高中段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普通高中入学率。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达到省定标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区职业中专争取创建成省中职规范化学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形成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加强区文体中心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六)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分级诊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力促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健全区、镇、村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提升中医科室服务能力。通过国医堂的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技能培训,力争有三分之一的村卫生室能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把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考核。不断完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切实完善职业卫生危害现场防控和职业病诊治措施,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保障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依托现有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与职责任务相适应、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病人救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职业病病人权益。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强化职业卫生相关人员培训,积极推进作业场所健康教育。

(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新国优创建为抓手,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保障,建立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新机制。推进计划生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加快计划生育服务职能与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改善全区技术服务队伍资质、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理分布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八)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认真抓好社会治安、质量安全、防震减灾等工作,加强 平安峄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大力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和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打击行为,构建覆盖社会各个角落的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做好食品、药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进一步强化治超工作。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强化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稳定全区的安全生产形势。

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高标准地强化多方支撑保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发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导向、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推动考核由综合评价为主向目标引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全面推广党务公开,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加强五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小康。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则,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快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基地)建设,按照放宽事前审批、加强行为监督的思路,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改革行政复议、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规范传播秩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峄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强化法治人才保障。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为提高各级党执政能力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持。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司法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得到严格遵守,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增强,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依法治区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按照规划指标预期性、约束性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实行分类评价考核。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积极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立规划社会监督机制,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

建立规划实施调整制度。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按程序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