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来源: 峄城区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室 时间: 2020-01-01


峄办发〔20185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建设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枣庄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眼峄城实际和发展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峄城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二)方针原则。十三五时期,推动我区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文化强区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协调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文化发展、改革和管理,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加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丰富城市精神时代内涵。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开放格局,讲好峄城故事、传递峄城声音、树立峄城形象,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2020年,全区文化建设总体水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强区建设迈上更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广泛普及,中国梦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繁荣,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社会舆论积极向上;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民生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交流合作迈上新水平,峄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上级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研究和宣讲普及。落实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规则,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深入实施理论惠民工程,组织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讲,推进省、市理论大众化示范点、理论宣教基地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骨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

    (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服务城市转型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地方性、应用性课题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领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导向作用,总结推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经验做法。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周大型社科普及活动,用好《枣庄社会科学》、悦文明理、理论学习微课堂等刊物、微信公众平台,探索建立立体化讲堂大格局和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积极争创全市、全省、全国优秀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单位评选活动。扶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出版。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健全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对各级各部门落实责任制情况的全面督查和追责问责制度。推动区委党校开设意识形态工作课程和讲座。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加强和改进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成就宣传,持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做活经济宣传,做好热点引导。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等传播新方式,拓展主流舆论传播空间。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应对,健全舆情会商机制,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权威发布,提高应急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建设性作用。深化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适应网络新媒体发展形势,积极为媒体融合提供立项、资金、技术、推广和版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全媒体大平台。以峄城通讯社、峄城广播影视台为龙头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区内主流媒体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实施中央厨房建设工程,推动主流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实施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党媒开发移动新媒体产品,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平台。统筹推进媒体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积极主动整合、优化、激活存量媒体资源,推动区广播影视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区媒体精简瘦身、转型发展步伐,建立区综合融媒体平台。

(三)规范新闻传播秩序。建立健全新闻舆论工作管理制度,加强重要采编播岗位管理,规范新闻采编传播行为。将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纳入管理范围,对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实行准入管理,统一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严厉打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持续深入开展打击假媒体、假记者活动。强化新闻行业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深入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

(四)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贯彻落实互联网分类管理办法,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加强全区联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监管及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站和从业人员管理。依法坚决打击制作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力度。强化网站主体责任,健全网站分级分层管理体制。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将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新闻记者证制度统一管理。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开展文明网站创建和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社会生活全过程,形成人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载体,结合微电影征集、组歌传唱等主题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影响力。注重典型示范,推树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诚信制度化建设,营造重诚信、讲诚信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通过法律实施和具体案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二)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道德讲堂、道德修身活动。广泛开展峄城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组织好枣庄好人”“感动枣庄十佳人物参评活动,广泛开展向各级道德模范、最美系列等典型人物学习活动,形成全社会学典型、敬典型、做典型的良好氛围。深化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活动,推树一批守法诚信经营、人本和谐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文化的优秀示范企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开展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积极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现有基层阵地,配套完善活动设施,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形成固定的文明实践场所。广泛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社会风尚行动,推动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志愿者组织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志愿服务品牌。

五、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特点,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筑牢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正确处理党委、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文化相关重要内容决策机制,提高文化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度、文化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执法机构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完善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执法和执法监督,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深化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完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发挥文化产业统计协调机制作用,定期通报文化产业重要数据。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单位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加大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扶持力度,严格实行采编与经营权分开,加强内部管理。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坚持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两加强、两提高,注重有用、适用、综合、配套,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投入体制,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标准化、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与国家和省指导标准相衔接的地方实施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区、镇(街道)和村(居)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到2020年区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区级文化馆争创国家三级,积极推进建设区博物馆,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争取达到国家三级。整合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大公共文化场馆资源整合力度,在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继续开展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扶贫,提升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税费减免、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庄户剧团等各类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建设。

(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群众文艺创作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法治文化等活动。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等有序发展,逐步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群众服务。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构建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有序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安全高效传播。提升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打造便民服务窗口和平台。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文化资源有效保护。

(四)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权责,形成合力,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理事会制度。理顺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关系,推动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法律、经济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形成多元联动格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七、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具有峄城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挖掘和提炼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艺术价值,围绕我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各文艺门类品牌建设,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地域文化精品力作。加强文艺创作选题研究,围绕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配合中央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市、区委有关要求,聚焦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农村题材、峄城本土题材,有针对性地策划重点选题和创作方向,全面推进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各个文艺门类繁荣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峄城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8-2021)》,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撤销和新增,形成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的良性循环态势,力争每两年在影视剧、戏剧、广播剧、歌曲、文学作品等主要艺术门类推出35部精品力作。

(二)推动文艺内容形式创新。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创新精神贯穿到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着力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落实电影剧本孵化计划、戏曲孵化计划。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开发我区地域文化中蕴含的高能价值,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发挥其育文化人的激励作用。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积极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联、文广新、教育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各类文艺资源,广泛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促进作品的相互融合和成果转化。综合运用政策扶持、财政投入、评奖激励等杠杆,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机制,优化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政策环境。组织好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和全市榴花文艺奖申报参评及我区青檀文艺奖评选工作,充分调动全区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生产。搭建文艺交流平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交流、展览、展演的展厅或展馆。

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

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文化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新动能。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研究制定《峄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实施文化+”“互联网+”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业、传媒影视业、演艺娱乐业、创意设计业、印刷包装业、节庆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业态,进一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数字、网络、多媒体、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和新型传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扶持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全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筑牢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将重点文化创意企业纳入全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巩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外引内育,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后劲足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重点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孵化作用,吸引文化企业、产业项目入驻,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坚持深度融合、创新融合、共享融合新理念,构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特色品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制造业文化创意设计水平,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化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以智慧峄城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引领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新发展。加强农业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生态农业产品开发和发展水平,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规划整体设计、装饰装修水平,提升城乡建设文化品质。丰富符合现代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市民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培育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力争在区内形成1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业文化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为抓手,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探索建立文化消费体验区,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

九、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峄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丰富传承载体,扩大传播渠道,整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一)深化峄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深入挖掘整理峄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统筹推进荀子文化、二疏文化、匡衡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开发,做好石榴文化挖掘、保护和产业培育等工作,打造石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地。加强非遗戏曲传承保护,将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搜集整理乡约村规、箴言训诫、故事传说、寓言歌谣、杂剧俚曲等民间民俗文化。以本土文化、特色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大遗址保护规划工程、非遗名录地方戏剧种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程等一批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工程和重大理论研究阐发项目。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实现普及教育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儒学讲堂建设。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在有条件的镇街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党性党风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各领域。用好国学讲堂、乡村儒学讲堂、百姓大舞台等各种展示载体和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

(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夯实文物保护的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度挖掘老峄县历史文化底蕴,弘扬荀子文化、二疏文化、匡衡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进区及区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架构,逐步建成具有峄城特色的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体系。扎实推进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全覆盖,确保文物安全。

(四)大力弘扬峄城革命历史文化。做好革命文物工作,挖掘和阐发运河支队、文峰游击队、国共谈判旧址方屋等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全力打响峄城红色文化品牌。加强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精心组织以弘扬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综合运用影视、戏曲、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十、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创新方式方法,讲好峄城故事、传播好峄城声音、展示好峄城形象。

(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借船出海”“借台唱戏的方式,积极借助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等中央、省级外宣媒体力量,探索建立联系合作机制。配合省级重点外宣媒体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不断拓展外宣传播阵地。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构筑新媒体对外传播矩阵。加强讲好峄城故事队伍建设。

(二)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形象推广、外宣出版和影视项目等国家和省级、市级重大对外传播工程。积极参与感知山东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齐鲁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为契机,推动峄城历史名人相关文化研究成果的翻译出版。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发挥海外侨胞积极作用,加强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

(三)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出。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加大创作力度,创作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拓展文化贸易领域,加大对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峄城文学精品的宣传推介,有计划地将峄城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外国文字推介出去,提升峄城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参与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等文化贸易交流活动,扩大峄城重点文化企业及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海外影响力。

(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建立完善我区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名录库。支持文化企业赴境外参展、培训研讨、境外投标、引进人才、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开展国际认证、建立技术平台。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并享有同等待遇。

(五)实施外宣精品制作工程。做好峄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策划拍摄推广工作,对外展示峄城城市形象,扩大我区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整理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充实完善全区外宣图片库,设计制作系列外宣纪念品,积极参与做好省、市各类外宣推介工作。

十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调整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加强高端与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选好配强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做到讲政治、强党性、敢担当、勇创新、严律己。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教育,开展分类分层培训。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主题实践活动。

(二)培养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以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急需紧缺文化人才引进为重点,以实施重点人才工作为引领,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使用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全市组织实施的枣庄英才集聚工程,争取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入选全国、省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认真落实上级关于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作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各类高、精、尖专业文化人才及其团队。

(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培养基层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宣传文化领域体制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大力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教、学、帮、带,形成一支扎根基层、专兼结合、规模较大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加强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班子和重要阵地干部管理,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选配好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专兼职工作人员,推动解决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配置、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应届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入选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榴花文艺奖、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文化创新奖、省新闻出版奖等的评选,建立完善人才考评奖励制度,探索制定对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等给予奖励、补贴的具体办法。加大人才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才典型。

十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增强针对性,拓展覆盖面,强化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激励和兜底保障作用,为文化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多渠道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格局。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经费,扶持公共文化机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支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探索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发展。制定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参加上级支持的各类展会和文化宣传交流活动。

(二)落实税收金融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电影、动漫、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保按政策规定执行。落实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金融创新激励政策,加快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渠道、产品,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鼓励银行机构探索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艺术品、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多种质押贷款方式,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和发行债券,探索设立专业性文化担保机构。加快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和分支机构。

(三)完善建设用地政策。将文化用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保证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原土地使用单位利用现有工业厂房和仓储用房兴办文化产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文化企业改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后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企业的,其用地手续办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在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生产性文化产业项目,参照执行工业用地政策。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为授权经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国家出资(入股)方式配置。文化企业改制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十三、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商务局、区税务局等要按照职责分工,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峄城区“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发布时间: 2020-01-01    来源: 峄城政务公开办公室


峄办发〔20185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建设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枣庄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眼峄城实际和发展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峄城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二)方针原则。十三五时期,推动我区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文化强区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协调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文化发展、改革和管理,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加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丰富城市精神时代内涵。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开放格局,讲好峄城故事、传递峄城声音、树立峄城形象,不断提高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2020年,全区文化建设总体水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强区建设迈上更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广泛普及,中国梦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繁荣,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社会舆论积极向上;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民生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交流合作迈上新水平,峄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宣传。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上级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研究和宣讲普及。落实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规则,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深入实施理论惠民工程,组织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讲,推进省、市理论大众化示范点、理论宣教基地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骨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

    (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服务城市转型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地方性、应用性课题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领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导向作用,总结推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经验做法。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周大型社科普及活动,用好《枣庄社会科学》、悦文明理、理论学习微课堂等刊物、微信公众平台,探索建立立体化讲堂大格局和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积极争创全市、全省、全国优秀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单位评选活动。扶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出版。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健全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对各级各部门落实责任制情况的全面督查和追责问责制度。推动区委党校开设意识形态工作课程和讲座。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加强和改进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和成就宣传,持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做活经济宣传,做好热点引导。综合运用两微一端等传播新方式,拓展主流舆论传播空间。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应对,健全舆情会商机制,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权威发布,提高应急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建设性作用。深化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适应网络新媒体发展形势,积极为媒体融合提供立项、资金、技术、推广和版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全媒体大平台。以峄城通讯社、峄城广播影视台为龙头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区内主流媒体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实施中央厨房建设工程,推动主流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实施移动媒体优先发展战略,支持党媒开发移动新媒体产品,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平台。统筹推进媒体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积极主动整合、优化、激活存量媒体资源,推动区广播影视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区媒体精简瘦身、转型发展步伐,建立区综合融媒体平台。

(三)规范新闻传播秩序。建立健全新闻舆论工作管理制度,加强重要采编播岗位管理,规范新闻采编传播行为。将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纳入管理范围,对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实行准入管理,统一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严厉打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持续深入开展打击假媒体、假记者活动。强化新闻行业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深入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

(四)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贯彻落实互联网分类管理办法,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加强全区联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监管及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站和从业人员管理。依法坚决打击制作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力度。强化网站主体责任,健全网站分级分层管理体制。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将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新闻记者证制度统一管理。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开展文明网站创建和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社会生活全过程,形成人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载体,结合微电影征集、组歌传唱等主题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影响力。注重典型示范,推树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诚信制度化建设,营造重诚信、讲诚信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通过法律实施和具体案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二)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道德讲堂、道德修身活动。广泛开展峄城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组织好枣庄好人”“感动枣庄十佳人物参评活动,广泛开展向各级道德模范、最美系列等典型人物学习活动,形成全社会学典型、敬典型、做典型的良好氛围。深化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活动,推树一批守法诚信经营、人本和谐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文化的优秀示范企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开展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积极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现有基层阵地,配套完善活动设施,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形成固定的文明实践场所。广泛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社会风尚行动,推动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志愿者组织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志愿服务品牌。

五、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特点,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筑牢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正确处理党委、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文化相关重要内容决策机制,提高文化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度、文化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执法机构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完善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执法和执法监督,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深化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完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发挥文化产业统计协调机制作用,定期通报文化产业重要数据。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单位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加大对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扶持力度,严格实行采编与经营权分开,加强内部管理。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坚持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两加强、两提高,注重有用、适用、综合、配套,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投入体制,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标准化、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与国家和省指导标准相衔接的地方实施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区、镇(街道)和村(居)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到2020年区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区级文化馆争创国家三级,积极推进建设区博物馆,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争取达到国家三级。整合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大公共文化场馆资源整合力度,在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继续开展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扶贫,提升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通过税费减免、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庄户剧团等各类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建设。

(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群众文艺创作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健康、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法治文化等活动。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支持非国有博物馆等有序发展,逐步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群众服务。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构建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有序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安全高效传播。提升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打造便民服务窗口和平台。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文化资源有效保护。

(四)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明确权责,形成合力,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理事会制度。理顺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关系,推动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法律、经济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形成多元联动格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七、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具有峄城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挖掘和提炼文化中有益的思想艺术价值,围绕我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品牌,加快各文艺门类品牌建设,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地域文化精品力作。加强文艺创作选题研究,围绕党和国家重要纪念日、配合中央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市、区委有关要求,聚焦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农村题材、峄城本土题材,有针对性地策划重点选题和创作方向,全面推进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各个文艺门类繁荣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峄城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8-2021)》,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撤销和新增,形成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的良性循环态势,力争每两年在影视剧、戏剧、广播剧、歌曲、文学作品等主要艺术门类推出35部精品力作。

(二)推动文艺内容形式创新。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创新精神贯穿到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着力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落实电影剧本孵化计划、戏曲孵化计划。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开发我区地域文化中蕴含的高能价值,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发挥其育文化人的激励作用。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积极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联、文广新、教育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各类文艺资源,广泛吸引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促进作品的相互融合和成果转化。综合运用政策扶持、财政投入、评奖激励等杠杆,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机制,优化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政策环境。组织好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和全市榴花文艺奖申报参评及我区青檀文艺奖评选工作,充分调动全区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生产。搭建文艺交流平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交流、展览、展演的展厅或展馆。

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

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文化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新动能。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研究制定《峄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实施文化+”“互联网+”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业、传媒影视业、演艺娱乐业、创意设计业、印刷包装业、节庆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业态,进一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数字、网络、多媒体、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和新型传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扶持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全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筑牢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将重点文化创意企业纳入全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巩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外引内育,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后劲足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化重点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孵化作用,吸引文化企业、产业项目入驻,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坚持深度融合、创新融合、共享融合新理念,构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特色品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制造业文化创意设计水平,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化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以智慧峄城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引领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新发展。加强农业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生态农业产品开发和发展水平,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规划整体设计、装饰装修水平,提升城乡建设文化品质。丰富符合现代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市民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培育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力争在区内形成1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业文化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为抓手,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探索建立文化消费体验区,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

九、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峄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丰富传承载体,扩大传播渠道,整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一)深化峄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深入挖掘整理峄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统筹推进荀子文化、二疏文化、匡衡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开发,做好石榴文化挖掘、保护和产业培育等工作,打造石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地。加强非遗戏曲传承保护,将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搜集整理乡约村规、箴言训诫、故事传说、寓言歌谣、杂剧俚曲等民间民俗文化。以本土文化、特色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大遗址保护规划工程、非遗名录地方戏剧种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程等一批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工程和重大理论研究阐发项目。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实现普及教育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儒学讲堂建设。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在有条件的镇街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党性党风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各领域。用好国学讲堂、乡村儒学讲堂、百姓大舞台等各种展示载体和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

(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做好大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夯实文物保护的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度挖掘老峄县历史文化底蕴,弘扬荀子文化、二疏文化、匡衡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进区及区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架构,逐步建成具有峄城特色的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体系。扎实推进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全覆盖,确保文物安全。

(四)大力弘扬峄城革命历史文化。做好革命文物工作,挖掘和阐发运河支队、文峰游击队、国共谈判旧址方屋等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全力打响峄城红色文化品牌。加强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精心组织以弘扬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综合运用影视、戏曲、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十、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创新方式方法,讲好峄城故事、传播好峄城声音、展示好峄城形象。

(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借船出海”“借台唱戏的方式,积极借助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等中央、省级外宣媒体力量,探索建立联系合作机制。配合省级重点外宣媒体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不断拓展外宣传播阵地。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构筑新媒体对外传播矩阵。加强讲好峄城故事队伍建设。

(二)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形象推广、外宣出版和影视项目等国家和省级、市级重大对外传播工程。积极参与感知山东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齐鲁文化典籍翻译出版为契机,推动峄城历史名人相关文化研究成果的翻译出版。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发挥海外侨胞积极作用,加强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

(三)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出。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加大创作力度,创作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拓展文化贸易领域,加大对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峄城文学精品的宣传推介,有计划地将峄城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外国文字推介出去,提升峄城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参与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等文化贸易交流活动,扩大峄城重点文化企业及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海外影响力。

(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建立完善我区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名录库。支持文化企业赴境外参展、培训研讨、境外投标、引进人才、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开展国际认证、建立技术平台。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并享有同等待遇。

(五)实施外宣精品制作工程。做好峄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策划拍摄推广工作,对外展示峄城城市形象,扩大我区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整理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充实完善全区外宣图片库,设计制作系列外宣纪念品,积极参与做好省、市各类外宣推介工作。

十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调整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加强高端与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选好配强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做到讲政治、强党性、敢担当、勇创新、严律己。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教育,开展分类分层培训。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主题实践活动。

(二)培养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以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急需紧缺文化人才引进为重点,以实施重点人才工作为引领,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使用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全市组织实施的枣庄英才集聚工程,争取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入选全国、省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认真落实上级关于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作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各类高、精、尖专业文化人才及其团队。

(三)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培养基层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宣传文化领域体制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大力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教、学、帮、带,形成一支扎根基层、专兼结合、规模较大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加强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班子和重要阵地干部管理,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选配好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专兼职工作人员,推动解决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配置、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应届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入选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榴花文艺奖、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文化创新奖、省新闻出版奖等的评选,建立完善人才考评奖励制度,探索制定对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等给予奖励、补贴的具体办法。加大人才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才典型。

十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增强针对性,拓展覆盖面,强化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激励和兜底保障作用,为文化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健全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多渠道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格局。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经费,扶持公共文化机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支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探索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发展。制定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参加上级支持的各类展会和文化宣传交流活动。

(二)落实税收金融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电影、动漫、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保按政策规定执行。落实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金融创新激励政策,加快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渠道、产品,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鼓励银行机构探索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艺术品、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多种质押贷款方式,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和发行债券,探索设立专业性文化担保机构。加快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和分支机构。

(三)完善建设用地政策。将文化用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保证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原土地使用单位利用现有工业厂房和仓储用房兴办文化产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文化企业改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后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企业的,其用地手续办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在工业园区内建设的生产性文化产业项目,参照执行工业用地政策。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为授权经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国家出资(入股)方式配置。文化企业改制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十三、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商务局、区税务局等要按照职责分工,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