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4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发展乡村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X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学前校舍。
2021年区教体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现全部完工,连续投入使用第二实验幼儿园、底阁甘沟幼儿园、古邵郝湖幼儿园。
2022年计划改扩建坛山幼儿园,设计建筑面积4420.6平方米,预计在2022年6月开工建设,竣工后将尽快投入使用,计划新增学位360个。同时新建峄城区鸿鑫丽景幼儿园,设计建筑面积2053平方,建成后计划新增学位180个。
二、开展教师支教和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推动城乡学校管理体制一体化,有效解决区内优秀教师短缺外流现象。
区教体局根据各镇、街学区实际情况,采用“组团式”、“城乡共同体”、“一校多区”等形式选派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支教交流工作。其中专任教师主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教学指导;教育管理人员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推动受援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各受援校通过组织本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形成教学团队,带动本校整体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通过支教学校定期开展联研和送课下乡活动,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共同发展。针对派出学校的教师缺口问题,由区教体局统筹协调,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交流、安排受援学校教师跟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同时从超编学校中调动富余教师到编制缺额较大学校任教。对所有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省市规范化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得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 15%,其中选派的学校校长(含副校长或校长后备人选)人数不得低于选派总人数的 20%,以帮扶乡镇学区师资不均衡现象。2021年共招聘教师250人,组织支教、交流教师共计323人。
三、完善基础教育保障设施,提档升级教学设施配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2021年区教体局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契机,优化校园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结合我区实际,加大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总投入700余万元,共完成改建周转宿舍67套(底阁学区8套,吴林学区10套,榴园学区10套,阴平学区25套,古邵学区9套,峨山学区5套),新建周转宿舍楼一幢56套,目前基本建设完成。
办学条件方面,2021年共投入450万元,为全区一线教师补充了1240台电脑,将教师“人手一机”更新为云桌面办公系统;投入140余万元采购智慧黑板64台,更新“班班通”多媒体为交互式触控一体机;完成教室照明改造860口,完成率60.44%,超额完成30%的年度目标;在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千兆网升级工程,推进学校网络提速;重视发挥学校功能室的育人作用,探索利用现有装备改造升级创设特色实验室、学科功能教室和教育创客空间等。2022年,区教体局将不断加大投入,按照省定办学标准,加快创建全国优质均衡县步伐。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究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是区教体局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通过成员校、镇域小学一体化、薄弱学校托管等形式,构建“优化城区、带动城郊、提升镇街、强化乡村”的基础教育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全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教共体办学的顶层设计和设点布局,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以领衔校为主导,坚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多层次、多形式组建教共体,促进新建学校、潜质学校、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同时,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探索建立符合镇域实际的小学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不断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经过 2-3 年的努力,镇域内小学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实现师资配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鲜明,消除城乡教育显著差距。
二是统筹教育教学管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教体局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规范十五条及枣庄市教科院关于“新课堂达标及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革要求,深入实施德育、劳动教育,开设开齐音体美课程。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学关键环节的常规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依托学科中心教学团队,抓实校本研训,以学校为主体,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立足镇情、校情,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人人参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践者”,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实现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五、扎实推进新型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2021年,区教体局在全区中小学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学校申报和评选,确定了首批17个“智慧校园”试点校。按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创新、模式探索、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等试点方向,从不同层面规范了试点单位的重点工作内容。全区各学校充分利用配备的“班班通”多媒体和教师“人手一机”,采用“培—赛”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和评比,加快学校管理迈向信息化、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步伐。同时组织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各项业务评比等,以师生发展为根本,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法,采取先行先试的做法,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和树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示范典型,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推动我区智慧教育上新台阶,形成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去年,共组织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700余人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各项业务评比评选优秀作品87件,推荐25位教师作品参加市级电教评比,8位教师获一等奖、4位教师被推荐参加教育部数字化融合创新展示活动。
六、均衡配备师资,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充分激发村小办学活力。
一是组织各学区结合镇域教育实际均衡配备师资,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力度,积极探索跨校竞岗、互派交流、教师走教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流动制度,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实行镇域内小学教师流动方案由学区副主任提议、学区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梯队培养镇域内学科骨干教师,整体提升镇域教师专业素养。
二是大力开展“强校扩优”行动,通过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由城区领衔校牵头,各联盟校、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校特色等各方面实现共生;镇域小学实现一体化发展,由中心校对成员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实行“愿景协同、机制协同、研训协同、教学协同、项目评估”的协作模式,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实现借力发展;积极探索引导优质学校托管乡村小规模学校或镇薄弱学校,助力办成“小而优”乡村学校。受托学校派出精干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教师团队,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全面负责被托管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委托办学期限一般为三年一轮。在托管期内,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程跟踪,并按照年度目标,对被托管学校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价,充分激发村小办学活力,有效解决村小规模萎缩现象。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