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56号建议的答复(关于推进全区社区食堂高效运营的建议)
**代表:
您提出的建议《关于推进全区社区食堂高效运营的建议》收悉,感谢对峄城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支持。经商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现答复如下:
建议中提出建议3条,已采纳落实3条,落实率100%。
民以食为天,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峄城区聚焦老年群体就餐需求,把“爱心食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努力用一餐饭的温暖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让“老有所养”一步步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22家,服务人群900余人,正在建设2家,在实现7个镇街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需求旺盛、保障薄弱的区域延伸,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老年助餐布局。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实行“小额”投资,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先后开展系统性集中调研11次,摸排辖区内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和愿意提供老年助餐服务的机构数量,确保每个食堂规划选址均在最佳位置节点。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等设施,推进“养老机构+助餐”“社区+物业+助餐”等老年助餐服务,通过分步实施,逐步构建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圈。目前全区22家“爱心食堂”中,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举办的6家,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的7家,依托餐饮企业设置的1家,单独建设的8家。
二是聚焦多元融合,推进助餐服务提质增效。牢固树立“让服务更有温度”理念,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逐步形成老年助餐多元化服务体系,助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信用与养老相结合,以信用为激励,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心食堂运营,现已培育形成底阁镇“信用+爱心食堂”、古邵镇爱心食堂“三长”模式、阴平镇西白山西村“1+3+N”运行模式等特色品牌。成立专属队伍为食堂服务,为爱心食堂提供帮厨、送餐、送“福”等服务。通过发动村(居)两委成员、机关与村(居)志愿者、老党员等人员组建“爱心团队”,实现爱心食堂管理、运营、服务全覆盖。比如,吴林街道陈埠村,组建食堂管理队伍、食堂运转队伍、“友爱”志愿服务队伍三支队伍20余人,参与到食堂的日常运营,共同保障老幼群体“舌尖上”的安全。
三是完善扶持政策,保障食堂可持续运营。推出“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老人子女承担一点、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点、慈善组织赞助一点、志愿服务(公益岗)奉献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汇聚多方力量,筹措运营经费,确保爱心食堂实现长久可持续良性运营。通过搭建平台、设立基金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公益长效化与可持续运行的有效结合。先后有市慈善总会补助20万元、市财政补贴36万元、区财政预算列支25万元、区慈善总会设立36万元“大爱榴乡·慈善助老”爱心食堂公益项目基金用于补贴助老食堂建设运营,累计接收乡贤企业、爱心人士、村干部、村民捐赠1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村内低保、特困、孤寡和留守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同时,对于运营满一年,符合条件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根据70岁以上就餐人数给予运营补助。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下步,峄城区民政局将继续坚持以老年人现实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全面挖掘更多可用资源,积极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的多层次老年助餐供给体系,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真正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吃得满意、吃得长久。
峄城区民政局
2024年6月11日
联系电话:7795098
联系人:陈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