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对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议)

来源: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时间: 2024-06-24

**代表:

您(或您们)提出的建议《关于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议》收悉,感谢对体育工作的支持。经商,现答复如下:

建议中提出建议(问题)4条,其中涉及我单位4条,已采纳落实(解决)4条,落实率100%。

一、反映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亿余元,推进实施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在健身绿道建设方面,完成了古邵镇大王庄村至程庄村绿道、女娲宫至冠世榴园南大门绿道、区体育场至峨山镇沿山绿道、提升改造了峄城区至薛城区冠世榴园绿道,全区健身绿道长度达到200余公里。在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建设方面,完成了峄城区体育场、滨河体育公园、文体中心体育公园、坛山体育公园、大运河体育公园、鹭鸣山庄体育公园等建设。配合城市建设,建设了南关游园等一批小型体育公园。镇级建成阴平镇、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底阁镇全民健身广场,完成了峨山镇、榴园镇、古邵镇等 49个省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广场建设任务。在健身器材配备方面,完成了全区331个行政村健身器材配备工作,正逐步向自然村覆盖。目前,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6平方米以上,新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需要镇街、村居、财政、国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受建设资金、土地用地指标限制,大部分镇街和村居没有建设大型或综合性健身广场的场地,一些健身设施和器材无法配置。

下一步,一是持续实施农村健身器材补短板工程,定期普查核查,定期维修更新,打造农村健身环境新场景。二是配合镇街、村居,编制全区体育休闲场地、场馆总体建设规划,升级改造现有文体广场,逐步实现每个村居建成一个多功能文体健身场所。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各类人群健身需求,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小型、多样、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

二、反映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及健身指导问题。去年以来,先后举行了峄城区舞龙队授旗启动仪式;“古邵镇健走运动一队”成立仪式;峄城区武术运动协会暨夹坊杨氏少林拳研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牌仪式;成立了峄城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推动了镇街体育联合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区已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3个,7个镇街都成立了体育联合工作室。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2%以上,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3.2人。一是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村居开展健身器材维修、场地卫生打扫、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内涵价值。共维修健身器材500余件,救助困难群众20余户。二是开展“走基层、送健康”活动。到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健身培训和全民健身大讲堂,先后举办了底阁广场舞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阴平健身龙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峄城区第一届“门球”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等,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健康支撑。三是开展健身培训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了“万人免费学国象”、“百名教练进学校”等国际象棋普及活动,每年受益人群仅青少年群体就多达2000余人,得到各界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从总体健身服务人群看,城区健身服务好于农村,农村健身指导和服务一直是个短板和弱项。主要原因是,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多,缺乏健身管理服务人才;参加各类健身培训少,健身培训内容单一;参加体育活动人群少,主动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下一步,一是以镇街机关干部、包村人员、村干部培训为主,分层次、分批次到镇街、村居举办各级各类健身培训班。二是坚持体育社会组织下沉,根据群众健身需求,深入农村有针对性的开展健身指导服务活动。三是积极鼓励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退休机关干部参与群众健身服务和指导,多渠道拓宽农村健身骨干,切实解决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和建设指导人员问题。

三、反映公共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程度不高问题。峄城区体育场每天早上5:00—9:00,,晚上16:00—22:00,开放时间接近10个小时,成为全市体育场免费开放时间最长的,2023年体育场人流量达到472539人。企事业单位也按照有关要求,逐步对外开放。全区中下学校对外开放达到15所。学校开放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一是开放安全保障问题,入校健身人员参差不齐,健身安全问题无法保障,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二是经费投入保障问题。体育设施的损耗和维修,卫生管理等问题,仅靠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无法保障。

下一步,一是加强对峄城区体育场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场馆保洁、设施维修更新、安保等措施,为全区群众创造良好健身环境。二是督促协调企事业单位,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做到应开尽开。三是压实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责任,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对外开放数量,力争今年实现16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方便附近居民健身锻炼。

四、反映还未建立民众体质监测服务体系问题。由于国民体质监测这套设备价格昂贵,目前,我区没有配备这套设备。

下一步,一是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力争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设备。二是邀请市体育局技术人员携带设备,深入基层、镇街村居,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三是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6月22日

对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1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24    来源:

**代表:

您(或您们)提出的建议《关于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议》收悉,感谢对体育工作的支持。经商,现答复如下:

建议中提出建议(问题)4条,其中涉及我单位4条,已采纳落实(解决)4条,落实率100%。

一、反映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亿余元,推进实施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在健身绿道建设方面,完成了古邵镇大王庄村至程庄村绿道、女娲宫至冠世榴园南大门绿道、区体育场至峨山镇沿山绿道、提升改造了峄城区至薛城区冠世榴园绿道,全区健身绿道长度达到200余公里。在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建设方面,完成了峄城区体育场、滨河体育公园、文体中心体育公园、坛山体育公园、大运河体育公园、鹭鸣山庄体育公园等建设。配合城市建设,建设了南关游园等一批小型体育公园。镇级建成阴平镇、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底阁镇全民健身广场,完成了峨山镇、榴园镇、古邵镇等 49个省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健身广场建设任务。在健身器材配备方面,完成了全区331个行政村健身器材配备工作,正逐步向自然村覆盖。目前,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6平方米以上,新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需要镇街、村居、财政、国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受建设资金、土地用地指标限制,大部分镇街和村居没有建设大型或综合性健身广场的场地,一些健身设施和器材无法配置。

下一步,一是持续实施农村健身器材补短板工程,定期普查核查,定期维修更新,打造农村健身环境新场景。二是配合镇街、村居,编制全区体育休闲场地、场馆总体建设规划,升级改造现有文体广场,逐步实现每个村居建成一个多功能文体健身场所。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各类人群健身需求,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小型、多样、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

二、反映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及健身指导问题。去年以来,先后举行了峄城区舞龙队授旗启动仪式;“古邵镇健走运动一队”成立仪式;峄城区武术运动协会暨夹坊杨氏少林拳研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牌仪式;成立了峄城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推动了镇街体育联合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区已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3个,7个镇街都成立了体育联合工作室。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2%以上,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3.2人。一是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村居开展健身器材维修、场地卫生打扫、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内涵价值。共维修健身器材500余件,救助困难群众20余户。二是开展“走基层、送健康”活动。到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健身培训和全民健身大讲堂,先后举办了底阁广场舞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阴平健身龙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峄城区第一届“门球”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等,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健康支撑。三是开展健身培训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了“万人免费学国象”、“百名教练进学校”等国际象棋普及活动,每年受益人群仅青少年群体就多达2000余人,得到各界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从总体健身服务人群看,城区健身服务好于农村,农村健身指导和服务一直是个短板和弱项。主要原因是,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多,缺乏健身管理服务人才;参加各类健身培训少,健身培训内容单一;参加体育活动人群少,主动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下一步,一是以镇街机关干部、包村人员、村干部培训为主,分层次、分批次到镇街、村居举办各级各类健身培训班。二是坚持体育社会组织下沉,根据群众健身需求,深入农村有针对性的开展健身指导服务活动。三是积极鼓励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退休机关干部参与群众健身服务和指导,多渠道拓宽农村健身骨干,切实解决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和建设指导人员问题。

三、反映公共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程度不高问题。峄城区体育场每天早上5:00—9:00,,晚上16:00—22:00,开放时间接近10个小时,成为全市体育场免费开放时间最长的,2023年体育场人流量达到472539人。企事业单位也按照有关要求,逐步对外开放。全区中下学校对外开放达到15所。学校开放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一是开放安全保障问题,入校健身人员参差不齐,健身安全问题无法保障,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二是经费投入保障问题。体育设施的损耗和维修,卫生管理等问题,仅靠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无法保障。

下一步,一是加强对峄城区体育场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场馆保洁、设施维修更新、安保等措施,为全区群众创造良好健身环境。二是督促协调企事业单位,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做到应开尽开。三是压实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责任,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对外开放数量,力争今年实现16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方便附近居民健身锻炼。

四、反映还未建立民众体质监测服务体系问题。由于国民体质监测这套设备价格昂贵,目前,我区没有配备这套设备。

下一步,一是积极争取区财政支持,力争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设备。二是邀请市体育局技术人员携带设备,深入基层、镇街村居,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活动,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三是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