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防范校园欺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建议)
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防范校园欺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教体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区教体局一直重视“预防校园欺凌”工作,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是实施部门联动。2021年6月,区教体局主动协调综治、公安、司法、检察、法院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峄城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全区各学校均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和处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全部建立“一校一警”或者“一校多警”制度,同时实现“一键紧急报警装置”基本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配备法制副校长,定期举行法制报告会。2021年组织全区各校近200名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提升培训”,选配28名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成立了“峄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热线办公室”,并开通了0632—7712355心理咨询热线,工作日期间,排班值守,及时为广大青少年、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三是明晰责任分工。教体局指导学校制定了校园欺凌事件实施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当班谁负责”、“谁首见谁负责”。四是广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如电子屏、橱窗、宣传语、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利用主题班队会宣传有关法治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反校园欺凌的震慑力。邀请专家和公安人员、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积极宣传校园中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做好正面的引导,建设优良校风、班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启动“反校园欺凌”活动周,举行“向校园欺凌说‘不’”签字仪式,开展主题班队会,通过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能力。五是全面摸排建档。对全区65所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两轮重点群体学生排查,占应排查学校总数的100%。共排查重点群体学生866名,其中小学496人、初中366人 、高中4人。并建立一生一档的“学生重点群体教育关爱记录”,由心理老师、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教师给予关注与关心,切实保障重点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
即便如此,校园欺凌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校外监管力量薄弱。全社会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不充分、不到位,家长跟进力度不够,特别是留守儿童、青少年群体,家长长期不在身边,由隔辈老人照管,只管生活,不管教育,管理力度和效果较差,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气,学校教育很难破其陋习。二是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逞强好胜,对宣传教育油盐不进,欺凌者知法懂法甚少,被欺凌者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三是欺凌隐蔽性强。欺凌事件往往发生在隐蔽的地点和事件,尤其是周末、假期等教师、家长都关注不到的时间,特别是随着学生掌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信息平台往往成了欺凌事件的主导阵地。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工作:一是努力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印发《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强家校共育工作,促使家长进行学习,改变家长的家教观念,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家教能力,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家长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知晓,明确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育人。二是强化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定期进行法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对部分学生进行警示,促使学生不能欺凌、不敢欺凌。三是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善各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大心理教师的培训,继续发挥“峄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的作用,及时为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2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