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2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用好老峄县历史人文优势,提升我区影响力的建议)

来源: 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时间: 2023-06-20

**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用好老峄县历史人文优势,提升我区影响力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文旅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峄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风光独特。自夏朝在此建鄫国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汉丞相匡衡、“纯正清廉”的汉大司徒王良、古代奇书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都是峄地垂昭千秋的历史名人。境内冠世榴园,名扬天下;古运荷乡,风光秀丽。在加快峄城区文物保护、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峄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峄城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15处,区级70处。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区文旅局组织成立了文化发展智库专班,深入挖掘、保护、传承老峄县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匡衡文化、荀子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全区文旅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的申报遴选工作。推进匡衡墓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措施,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精神内涵,依托底阁阻击战遗址、沙路口战役遗址与烈士陵园打造提升一批革命纪念馆展陈项目,同时做好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申报工作。二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体系。支持鲁笔、石榴盆景技艺等争创国家级非遗名录。积极组织我非遗企业参加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及第二批“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活动。三是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挖掘峄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老峄县文化系列丛书创作指导创作《白话峄县志(光绪版)》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用文化视角讲好“小城故事”梳理活化荀子匡衡、贾三近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在城区主要街道、广场增加历史典故、峄城名人元素。

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一)充分发挥公布文保单位这一重要手段,对新发现的重要文物实施有效保护。我们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向上申请专项保护经费。从2013年起共对国共谈判旧址、天主教堂、黄家大院等6处文单位进行修复,共争取上级资金241万余元。一是2013年积极筹划对峄城区国共谈判旧址进行维修保护设计,向省级争取维修保护资金100万元。于2015年完成施工,国共谈判旧址修缮一新。室内布展了鲁南战役时期图片和实物,供群众参观和学习,较好的发挥爱国教育基地作用。二是2015年争取市级财政资金52万元,对天主教堂进行修复;三是2016年争取省级财政资金30万元对石屋山泉石刻进行修缮保护;四是2017年争取市级财政资金20余万元,对黄家大院进行修复;2018年对铁楼和方楼进行设计测绘,文物保护项目已在省立项。现进入施工设计评审阶段,等待省级评审通过后进行修复。2019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省保护单位基督教堂进行实地测量和规划设计,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20年争取区级财政资金10万元,对瓦门楼(新四军指挥部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八是2022年争取省级资金29万元,匡衡墓进行修缮保护。九是2022年积极争取区财政预算资金94万元,对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消除文物安全隐患,争取区财政预算资金45万元,对区博物馆展厅进行布展施工。

()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首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手造资源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对属地内的重点企业、手造产品、手造项目和手造人才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助力打造“山东手造 匠心榴乡”文化品牌。其次,本年度将组织开展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组织申报市级传承人,并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最后,组织开展非遗公益培训及展示活动。发动非遗传承人依托文化馆及各类非遗场所面向社会举办公益培训,并在各重大节庆活动平台开展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助力非遗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持榴城文旅、集律博物等重点文创企业开发具有石榴元素的原创产品,培育“榴礼”“集律斋”“乾唐轩”等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品牌深入挖掘老峄县文化、运河文化、青檀文化、石榴文化等资源,编著《老峄县文化系列丛书》精品专著,编创柳琴戏《榴花正红》一批地方戏、舞台剧、歌曲,拍摄影视剧,发展文旅资源影视制作,举办石榴文化节”“峄城欢乐汇”“冠世榴园欢乐季等节会活动,推动文化演艺、非遗展演展示和大型美术展览进景区,用文化视角讲好小城故事

三、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一是抓好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冠世榴园大理峪石榴融创园、水起·龙塘邑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榴”光溢彩“田慢城”建设。依托石榴资源,保留原生态特色,延展石榴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特色文旅康养产业,推进榴园“田慢城”深度体验旅游营地建设;争创省级精品文旅名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景区化村庄各1个三是加快推进冠世榴园景区整体提升。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开展科技赋能行动,积极推进冠世榴园打造智能化智慧旅游样板景区。推动云深处研学康养基地、水木石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争取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尽快达标验收。融合共创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统筹“榴”光溢彩“田慢城”、冠世榴园景区提档升级、省级民宿集聚区等工作开展,促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举办“冠世榴园欢乐季”“乡村好时节·LET’S购”乡村节会活动提升“冠世榴园”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强化文旅宣传推介。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办好文旅峄城”“榴城文旅等公众号,丰富抖音、直播等宣传手段,讲好峄城故事。开展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冠世榴园欢乐季等活动,擦亮冠世榴园·匡衡故里旅游品牌,形成品牌引领效应。广泛张贴、悬挂和摆放中国石榴城等标识图案。拓展冠世榴园景区,依托冠世榴园东大门、南大门,整合区域内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要素,配套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千年古县”成为“网红”,变为“打卡”地。

四、区住建局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强路网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目前,仙坛南路、榴园东路、凤凰路、坛一路、峄州东路东延、坛五路、峄山南路、已建成通车;承汇路、宏学南路、栅门巷路、民主路、邵楼路、曹庄路等正在施工。二是推进公园建设,景城融合效果凸显。实施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坛山公园、南关游园等建设,合理增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的城市“会客厅”。三是推进棚改项目,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工农片区、制革厂片区、承汇片区、栅门巷片区、坛鑫片区、二十八中片区已回迁上房,宏学南路片区正在建设。我区棚改回迁安置工程一直走在全市棚改项目的前列,在征收拆迁上刷新了全市速度,在建设品质上树立了全市标杆,在居住环境上获得了群众认可。四是积极筹措资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筹措资金坛山片区、榴园片区两个项目1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共改造812268户,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五是开展专项行动,物管水平显著提升。1、推进党建引领“满意物业、温馨家园”建设、开展物业服务“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印发了《峄城区物业服务“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对全区物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2、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施“红黑榜”制度,强化结果运用,进一步推动各小区物业切实履行物业合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3、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投资1500万元对14个物管小区创建点位进行了升级改造,小区的环境面貌得以优化,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围绕我区建设小而雅、优而特的“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和现代化雅致城区的目标定位,城市品质持续改善。

近年来,峄城区累计完成投资约7000余万元,完成翰林苑、峄州苑等公园游园建设10处、“口袋公园”25处,道路节点20处,绿道20公里,生态街巷40余条,提升改造坛山路等主次干道,新增立体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8.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97.1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38.9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64.69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3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81%,绿化覆盖率为4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

城市管理、环卫管理方面,一是全面落实机械化作业要求强化城区主次干道垃圾清运力度,在原垃圾收集点换装垃圾分类亭和四色分类垃圾桶,督促保洁企业及时更换破损垃圾桶,新购置四色垃圾桶600个。二是按照二类标准改造完成沿河西路木桥南公厕,对自由街、文昌街、文明街等背街小巷公厕改造无障碍卫生间、加装扶手等。再次制作安装公厕导向牌50个,加大垃圾分类设施投入,主次干道安装垃圾分类亭110个,美食街安装垃圾分类房3座、宣传道旗44个,更换全新四色分类垃圾桶600余个,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


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615日    



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2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用好老峄县历史人文优势,提升我区影响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20    来源: 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用好老峄县历史人文优势,提升我区影响力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文旅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峄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风光独特。自夏朝在此建鄫国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汉丞相匡衡、“纯正清廉”的汉大司徒王良、古代奇书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都是峄地垂昭千秋的历史名人。境内冠世榴园,名扬天下;古运荷乡,风光秀丽。在加快峄城区文物保护、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峄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峄城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15处,区级70处。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区文旅局组织成立了文化发展智库专班,深入挖掘、保护、传承老峄县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匡衡文化、荀子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全区文旅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的申报遴选工作。推进匡衡墓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措施,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精神内涵,依托底阁阻击战遗址、沙路口战役遗址与烈士陵园打造提升一批革命纪念馆展陈项目,同时做好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申报工作。二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体系。支持鲁笔、石榴盆景技艺等争创国家级非遗名录。积极组织我非遗企业参加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及第二批“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活动。三是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挖掘峄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老峄县文化系列丛书创作指导创作《白话峄县志(光绪版)》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用文化视角讲好“小城故事”梳理活化荀子匡衡、贾三近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在城区主要街道、广场增加历史典故、峄城名人元素。

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一)充分发挥公布文保单位这一重要手段,对新发现的重要文物实施有效保护。我们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向上申请专项保护经费。从2013年起共对国共谈判旧址、天主教堂、黄家大院等6处文单位进行修复,共争取上级资金241万余元。一是2013年积极筹划对峄城区国共谈判旧址进行维修保护设计,向省级争取维修保护资金100万元。于2015年完成施工,国共谈判旧址修缮一新。室内布展了鲁南战役时期图片和实物,供群众参观和学习,较好的发挥爱国教育基地作用。二是2015年争取市级财政资金52万元,对天主教堂进行修复;三是2016年争取省级财政资金30万元对石屋山泉石刻进行修缮保护;四是2017年争取市级财政资金20余万元,对黄家大院进行修复;2018年对铁楼和方楼进行设计测绘,文物保护项目已在省立项。现进入施工设计评审阶段,等待省级评审通过后进行修复。2019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省保护单位基督教堂进行实地测量和规划设计,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20年争取区级财政资金10万元,对瓦门楼(新四军指挥部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八是2022年争取省级资金29万元,匡衡墓进行修缮保护。九是2022年积极争取区财政预算资金94万元,对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消除文物安全隐患,争取区财政预算资金45万元,对区博物馆展厅进行布展施工。

()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首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手造资源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对属地内的重点企业、手造产品、手造项目和手造人才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助力打造“山东手造 匠心榴乡”文化品牌。其次,本年度将组织开展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组织申报市级传承人,并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最后,组织开展非遗公益培训及展示活动。发动非遗传承人依托文化馆及各类非遗场所面向社会举办公益培训,并在各重大节庆活动平台开展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助力非遗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持榴城文旅、集律博物等重点文创企业开发具有石榴元素的原创产品,培育“榴礼”“集律斋”“乾唐轩”等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品牌深入挖掘老峄县文化、运河文化、青檀文化、石榴文化等资源,编著《老峄县文化系列丛书》精品专著,编创柳琴戏《榴花正红》一批地方戏、舞台剧、歌曲,拍摄影视剧,发展文旅资源影视制作,举办石榴文化节”“峄城欢乐汇”“冠世榴园欢乐季等节会活动,推动文化演艺、非遗展演展示和大型美术展览进景区,用文化视角讲好小城故事

三、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一是抓好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冠世榴园大理峪石榴融创园、水起·龙塘邑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榴”光溢彩“田慢城”建设。依托石榴资源,保留原生态特色,延展石榴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特色文旅康养产业,推进榴园“田慢城”深度体验旅游营地建设;争创省级精品文旅名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景区化村庄各1个三是加快推进冠世榴园景区整体提升。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开展科技赋能行动,积极推进冠世榴园打造智能化智慧旅游样板景区。推动云深处研学康养基地、水木石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争取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尽快达标验收。融合共创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统筹“榴”光溢彩“田慢城”、冠世榴园景区提档升级、省级民宿集聚区等工作开展,促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举办“冠世榴园欢乐季”“乡村好时节·LET’S购”乡村节会活动提升“冠世榴园”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强化文旅宣传推介。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办好文旅峄城”“榴城文旅等公众号,丰富抖音、直播等宣传手段,讲好峄城故事。开展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冠世榴园欢乐季等活动,擦亮冠世榴园·匡衡故里旅游品牌,形成品牌引领效应。广泛张贴、悬挂和摆放中国石榴城等标识图案。拓展冠世榴园景区,依托冠世榴园东大门、南大门,整合区域内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要素,配套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千年古县”成为“网红”,变为“打卡”地。

四、区住建局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强路网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目前,仙坛南路、榴园东路、凤凰路、坛一路、峄州东路东延、坛五路、峄山南路、已建成通车;承汇路、宏学南路、栅门巷路、民主路、邵楼路、曹庄路等正在施工。二是推进公园建设,景城融合效果凸显。实施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坛山公园、南关游园等建设,合理增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的城市“会客厅”。三是推进棚改项目,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工农片区、制革厂片区、承汇片区、栅门巷片区、坛鑫片区、二十八中片区已回迁上房,宏学南路片区正在建设。我区棚改回迁安置工程一直走在全市棚改项目的前列,在征收拆迁上刷新了全市速度,在建设品质上树立了全市标杆,在居住环境上获得了群众认可。四是积极筹措资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筹措资金坛山片区、榴园片区两个项目1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共改造812268户,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五是开展专项行动,物管水平显著提升。1、推进党建引领“满意物业、温馨家园”建设、开展物业服务“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印发了《峄城区物业服务“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对全区物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2、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施“红黑榜”制度,强化结果运用,进一步推动各小区物业切实履行物业合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3、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投资1500万元对14个物管小区创建点位进行了升级改造,小区的环境面貌得以优化,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围绕我区建设小而雅、优而特的“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和现代化雅致城区的目标定位,城市品质持续改善。

近年来,峄城区累计完成投资约7000余万元,完成翰林苑、峄州苑等公园游园建设10处、“口袋公园”25处,道路节点20处,绿道20公里,生态街巷40余条,提升改造坛山路等主次干道,新增立体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8.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97.1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38.9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64.69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3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81%,绿化覆盖率为4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

城市管理、环卫管理方面,一是全面落实机械化作业要求强化城区主次干道垃圾清运力度,在原垃圾收集点换装垃圾分类亭和四色分类垃圾桶,督促保洁企业及时更换破损垃圾桶,新购置四色垃圾桶600个。二是按照二类标准改造完成沿河西路木桥南公厕,对自由街、文昌街、文明街等背街小巷公厕改造无障碍卫生间、加装扶手等。再次制作安装公厕导向牌50个,加大垃圾分类设施投入,主次干道安装垃圾分类亭110个,美食街安装垃圾分类房3座、宣传道旗44个,更换全新四色分类垃圾桶600余个,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


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6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