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0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将本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建议)
××委员:
您们提出的提案《关于将本土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峄城区是原峄县,自汉以来千百年来形成一脉相承的文脉,贤达人物、廉政官员、名流志士数十人,其中荀况、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贾三近等贤达光照后世。近年来,峄城区教体局植根于老峄县深厚的文化沃土,借助“匡衡勤学”“荀子劝学”“翰林博学”等先贤经世治学精神,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赋予“三学精神”以时代内涵,实施全环境育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以“勤学”为根基,为“一城”学生终生发展固本。峄城区是汉代名相匡衡的故乡,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13年,区委区政府在城市西部新建一所区属小学,命名为“匡衡小学”。2021年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匡衡中学”又落成。匡衡“勤学苦读”的精神在峄城各学校得以继承和发扬。一是文化养“勤”,建构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峄城区教体系统打造“勤”文化,使其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取义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的精神,以“勤学”来确定了校园的核心精神,取义《孟子》“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以“勤勉诚信,和合创新”的精神来打造学校校风,系统打造“勤学”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彰显“勤”文化。以“勤学路”“勤学园”命名学校道路、场馆。在馆园和功能室建设中,时时不忘“勤”文化,设置内容丰富的“勤”文化主题板块,让“勤”文化洋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勤”理念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二是师德蕴“勤”,锻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锻造“德才兼备、勤于学习、勤于工作”的教师队伍。通过“理论学习强根基、双向培养增动力、特色品牌促发展”进行党建引领,立德铸魂。全体教师勤学苦练,把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从而立德、立言、立行。三是课程载“勤”,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勤”文化为指引,开发了“勤学课程”。包括传统文化、德育修身、科技创新、体育健身、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10余类。
二是以“劝学”为航向,为“一城”教育持续发展赋能。荀子,名况,号卿,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今枣庄市峄城区),被称为“后圣”。著有《荀子》一书传世,《劝学》是其首篇,32篇鸿文巨制,尽显民族智慧灵光。2019年,峄城区在城区东部,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命名“荀子学校”,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是对文化的传承,以“劝学”篇为航向,为峄城师生、峄城学校持续发展赋能。一是实施“青蓝工程”措施,助推学校、师生互学式成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峄城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实施城乡共同体、镇域小学一体化、薄弱学校托管,组建了覆盖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10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打破校际“资源墙”,打造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峄城样板。各学校成立“学科中心团队成员工作室”,通过启动“结对拜师”的“青蓝工程”,“一带一、一带多”指导课堂教学、绑定考核量化,快速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道德涵养和专业技能素养不断持续成长。在学生方面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成长库”,在思想行为、心理健康、学业辅导等方面进行帮扶,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根本目标。二是推进“阶梯培养”措施,实现学校、师生目标式成长。“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面深入推进“强校扩优”行动,设置“突出贡献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共同体先进单位”等表扬奖项,促进不同级别、不同大小、不同条件的学校都能有出彩的机会。实施教师“阶梯式”培养,建立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的成长机制,以1-2年为周期培养近1000名优秀教师。建立学生“星级评价”体系,设置“星级奖章”,大力开展争章活动,促进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进步。
三是以“博学”为目标,为“一城”教育全面发展提质。千年老峄县,一县三翰林。贾三近是明朝隆庆年间翰林院庶吉士,李克敬是康熙年间编修,崔广沅是清朝光绪年间翰林院庶吉士。2019年,峄城区新建一小学,命名为“翰林小学”,取字“翰墨飘香、翘楚成林”,旨在继承、发扬和全面引领峄城教育向“博学”的目标迈进。一是牢抓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纳入学校课程之中,同时编写了《诗情雅韵》《匡衡》《礼仪》等地方教材,设置了专门的校本课进行学习。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组织师生读《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礼记》、《孝经》等国学经典,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二是紧抓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结合文明城创建工作,峄城区努力打造国家、省、市级文明校园,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努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着力打造“三生”特色课程(生命课程、生长课程、生活课程),开发33项“新六艺”校本课程,开设礼射课、中医药课、开蒙礼课、毕业礼课等。三是常抓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脸谱文化”、“剪纸文化”、“柳琴戏”“芒编技艺”、“泥塑”、“葫芦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纳入到了学生的课后服务课程。通过教育课程、特色课程、活动课程,既培养了师生的感受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厚重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的心底发荣滋长,有力的促进全体师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全面促进了峄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峄城区教体系统在落实乡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所学校荣获“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3所学校在“山东省第六届‘爱书人杯’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所学校荣获“山东省首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3所学校荣获“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校”,2所学校评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