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11102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的建议)
金世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此项工作的关注,您的提案对我区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助力“放管服”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区始终以“精简、统一、效能、便民”为原则,促进基层政务服务高效便捷运行,推进审批便民服务化,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整体构建基层网上服务新体系
升级全区基层政务服务平台,以智能化为突破口,创新智慧政务网络服务,探索构建基层数字政务“三个一”框架体系。打造“一张网”。不断延伸服务链条,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平台,梳理完善事项要素,推行镇(街)156项“就近办”事项全面网上运行,实现群众外网申报,审批线上流转,结果在线可查。绘制“一张图”。绘制全区339个的“政务服务地图”站点,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中心)站点的详细位置、工作时间、咨询电话、可办业务、预约申请等服务功能,并提供位置导航,实现基层政务服务看得见、查得到、能操作。实现“一亮证”。配合区大数据局,夯实“掌上办”服务基础,基层政务服务事项与“爱山东”APP有效衔接,推动营业执照、身份证等30余项高频电子证照亮证应用向基层延伸,实现基层事项掌上办、一次办、快捷办。
二、积极创建基层线下服务场景
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点),推动一链办理、“双全双百”跨省通办等集成服务向基层延伸,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实现“家门口”办理。一是服务便捷化。由审批“供给侧”向服务“需求侧”转变,实施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7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33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服务模式,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二是服务集成化。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推出“一链办理”和“双全双百”主题式集成服务,将“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事项向镇(街道)延伸。三是服务标准化。吴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率先推出服务外包“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以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形象实施全程帮代办、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理等一系列服务,切实满足办事群众需求。按照《关于推进全省村(社区)便民服务标准化的指导意见》(鲁政办字〔2020〕42号)要求,完成辖区内所有的村(社区)“六有一能”建设(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网络、有设备、有经费、能办事),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全面推进基层高效服务
全面打造峄城区政务服务新形象,提升服务质效,实现政务服务“好办”,擦亮“峄办成”政务服务品牌底色,增强办事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便利度。一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网上视频教学、观摩交流学习等多种提升方式,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综合服务素质和能力。二是强化帮代办服务能力。按照“就近、就熟”原则,依托村(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服务者等,充实基层帮代办服务力量,提供进村入户、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三是加强特殊群体服务。开展实体大厅无障碍改造及适老化设施提升,配备老花镜、轮椅、急救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开通特殊群体办事渠道。强化服务支撑,实现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邮递寄送等服务内容。
下一步,我区将着重推进以下工作:
整合基层政务服务资源,丰富基层政务服务供给,完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呼声和需求,推进基层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快办”“易办”“好办”转变,持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2022年底前,实体站点分类实现标准化,场所布局更加完善;基层办理事项进一步增加,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事项办理更加标准规范,办事体验度不断提升,社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推进上线办理,实现基层政务服务“快办”。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信息技术赋能政务服务质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一是深化网上运行。梳理明确基层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全面网上运行,梳理完善网上事项要素,实行动态调整,实现市域统一、标准统一。二是推进掌上办理。夯实基层“掌上办”服务基础,推动高频电子证照亮证应用向基层延伸。运用“峄办成”掌上政务服务平台,将基层便民服务事项纳入“榴乡诉递”、“易成政务”微信公众号中办理。三是提升线上办事便利度。持续推进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更多事项“即交即办”。加强网上事项办理引导,制作操作视频、开展体验式服务等,引导企业群众在线办理各类业务。
二、畅通服务路径,实现基层政务服务“易办”。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布局,推动一链办理、全省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向基层延伸。一是编制基层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完善委托收件、委托受理、帮办代办等方式,实现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在基层“能办尽办”。出台基层办理事项清单,将办理事项的目录、服务指南等,通过工作折页、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进行公示。二是推进基层场所标准化建设。整合利用现有的服务场地、设施等资源,结合地域特点开展示范镇、特色镇的打造工作,推动镇(街)便民服务场所达到基础型建设标准。三是合理布局社会合作网(站)点。灵活设立“政务+金融(邮政、银行等)”合作服务网点;在银行、邮局、邮递点等人流量大、业务办理需求多的场所,设置服务站点或布设自助设备,开展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满足企业群众差异化办事需求。
三、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基层政务服务“好办”。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就近、就熟”原则,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充实基层帮办代办服务力量,实现服务“好办”。一是健全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容缺受理制”“告知承诺制”等多项服务措施及各项管理服务制度,规范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二是加强人员教育培训。编制业务通办“零基础”手册,培训办理政务事项所需的业务知识技能,熟练使用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和办理流程,推动工作人员从“专科型”向“全科型”转变。同时强化礼仪文明方面的专题培训,对工作人员着装、仪容仪表、行为规范、服务用语等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三是完善帮办代办机制。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明确帮代办范围,制订工作细则,推行个性化精准代办,配备相关便民服务设施,开通特殊群体办事绿色通道。
感谢您对行政审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您继续关注峄城区行政审批工作。
峄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