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111206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提案)
孙允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断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加快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助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一是突出城市风貌特色。按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理念,编制《峄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风貌特色规划》,以大沙河为轴线,科学布局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为城市特色风貌保留和建设塑造,提供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地规划指导准则。在宏学南片区建设中加强对原枣庄师范的方楼和铁楼、老峄县火车站、南关教堂等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塑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彰显城市魅力。
二是实施生态项目,景城融合效果凸显。投资约7000万元实施仙坛山公园项目,现已完成投资2700余万元,完成修筑公园道路2300米,完成仙坛晓翠入口、次广场、林下空间节点建设1500平方米,原有登山台阶已全部修建完成。南关游园已签订工程合同。两个游园集景观游赏、休闲健身、城市形象及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极大方便市民休闲娱乐,提高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峄城区始终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治理工程来抓,重点突出惠民生、补短板工作,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2021年克服困难、多措并举,积极筹措资金近1600万元,投入北关小学宿舍、文昌小区二期、人行宿舍三个项目11个老旧小区改造,共计改造27栋楼,558户,6.76万平方米,资金绩效评价全市第二名,峄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经验被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今年我区计划对城区坛山小区、文昌小区一期等11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2268户23.9万平方米,此次改造将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峄城区老旧小区工作目标。
四是做好管建结合,巩固好改造成效。今年我区计划延续去年模式,借鉴“红色物业”模式经验,建立三级物管体系,改造后的小区将由属地相关社区按照管辖范围接管,以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物业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共享共建”,进一步落实“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街道负责、社区居委会落实、业主委员会参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物业管理多方协作工作机制,推动老旧小区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
五是加强路网建设,城市框架充分展现。加速推进城市畅通工程。目前,榴园东路已竣工通车;仙坛南路已基本完工;宏学南路已完成全路段一层沥青铺设,正在进行部分路段人行道施工。今年新启动丁桥南路正进行路基整理。总体来说,城市路网日趋完善,新修道路可以解决城市出口少、断头路交通不畅等问题,起到分流城市车辆压力的作用。
六是加强红色文化提升与开发工作。在阴平斜屋村挖掘斜屋大枣文化、马刨泉历史传说和文峰大队红色文化,建设“文峰足迹”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用于纪念抗日武装——文峰大队,发展红色旅游。古邵程庄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胜利渠精神为底本,以知青文化为内涵,以富民强村为根本,不懈探索“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新晋地、乡村旅游新地标、党性教育新基地。2020年荣获枣庄市“十佳美丽乡村”称号。峄州港以运河支队英烈事迹为根本,以红色元素为主线,打造峄州港红色港湾教育馆,展现了运河支队的组建、组织沿革、浴血奋战的故事及枣南人民传承红色文化,讴歌了南水北调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2020年被枣庄市命名为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七是实施城市道路“本色行动”,提升环卫管理精细化水平。严格按照“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标准开展道路保洁作业,在峄城区政府驻地周边打造“席地可坐”保洁示范片区1处。推动“户集中、村(居)收集、镇(街)转运、区(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高效运转,深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原生生活垃圾持续保持“零填埋”。完成峄山路明伟手套厂公厕、文昌小区公厕等11座二类公厕的改造,对自由街、文昌街等背街小巷19座公厕进行了修缮维护,改善了群众如厕环境;组织清洗车辆对城区垃圾桶全面清刷,定时、定人维护垃圾桶,保障外观整洁,更新垃圾桶1000个,提高了环卫设施形象,同时定期出动雾炮车,消杀药物15吨,对坛山路、峄州路、承水路等城区主干道进行“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消杀,改善居民居住舒适度。
感谢您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继续关注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峄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