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211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的建议)
**:
《关于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文旅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4条,其中涉及我区4条,已采纳落实4条,落实率100%。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峄城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重点项目建设突破行动》工作部署,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文旅康养产业,围绕榴光溢彩“田慢城”建设,聚焦石榴产业,推动石榴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工作。
(一)持续强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运河文化公园建设,2022年9月13日成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工作专班,贯彻落实《枣庄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工作。二是夯实工作举措。结合峄城工作实际,起草印发了2023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重点工作方案、峄城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职责分工方案,确保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工作常态化推进。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区文化和旅游局作为专班办公室,不定时召开大运河专题会议,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工作。
(二)加大对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大力挖掘红色文化。挖掘运河文化和运河支队文化,建设了红色港湾教育基地;挖掘胜利渠精神和知青文化,打造了胜利渠精神教育基地,胜利渠风景区申报为国家2A级景区。依托文峰游击大队革命历史文化,创建了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二是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着力推动建设了冠世榴园民宿集聚项目、大理峪石榴产业融合创新园等项目。鲁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目前中央预算投资已通过审批。三是重点培育一批运河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施了“古运荷乡”湿地文化旅游项目、“十里风华”优美片区项目、运河红色文化精品研学项目等,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集群。四是加强运河沿岸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整理古邵渔鼓、阴平毛笔、山东琴书等沿运非遗项目30余项。依托省级非遗项目阴平毛笔制作技艺建设了鲁笔博物馆,目前该项目年产值5600万元,利税600余万元,产品远销海外。扶持鲁笔文化产业园等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开发研学游产品。
(三)将优秀区域文化与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相互融入。一是成立文旅发展智库专班,挖掘整理老峄县文化、石榴文化、青檀文化、匡衡文化、荀子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文化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广场、进企业”等活动,大力传承运河文化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古邵镇成立了大运河民俗文化游艺社,推动大运河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中,展演山东琴书、运河渔鼓等优秀非遗项目,扩大对运河文化的宣传。二是推进非遗保护传承,让非遗“火”起来。实施“山东手造 匠心榴乡”六大提升工程。集律博物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名单。2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山东北钛河陶瓷有限公司的活瓷品牌系列产品、山东集律博物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文房四宝)。公布“阴平毛笔制作工坊”等第一批区级非遗工坊12家。近年来,全区新增省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建成非遗传承实践基地8处。阴平镇被评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三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让文物“活”起来。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共谈判旧址方屋进行了布展提升,发挥国共谈判旧址方屋市级爱国教育基地作用,免费供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和学习。争取文物保护资金,对峄县老城门(西门)及瓦门楼(新四军指挥部旧址)进行了修缮加固。深入普查全区文物资源,编著完成全区文物图集。梳理红色文物资源,串联方屋(陈毅在峄县展馆)、文峰大队纪念馆、程庄胜利渠教育基地等,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游。四是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结硕果。实施老峄县系列文化丛书工程,已出版《康熙<峄县志>》等作品10余部,并获全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青檀文艺奖”特别奖。创作优秀文艺作品40余个,其中《我和我的祖国》获全市一等奖、“青檀文艺奖”特别奖;《在一起》获“青檀文艺奖”一等奖。编排现代柳琴戏《连心路》参加山东省庄户剧团展演,获全省十佳。开展“喜迎二十大”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活动,创作优秀文艺作品20余件。其中,《榴花正红》获全省金奖。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以大运河现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加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力度,实施大运河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工程,持续保护开发沿运重点文物资源。加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
(二)大力弘扬运河红色文化。结合当地红色历史文化和运河底蕴,通过建设运河支队博物馆、沙路口战役纪念馆、胜利渠纪念馆,打造鲁南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开发红色文化精品研学项目,发展教育培训、民俗民宿等产业,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红色文化旅游区。
(三)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对上沟通力度,主动融入全市“运河古城 匠心枣庄”的旅游品牌,积极整合运河、湿地相关资源,打造“古运荷乡”湿地文化旅游区、“十里风华”乡村振兴优美示范片区。结合“6+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的沿运精品旅游线路,丰富石榴融创园、鲁笔文化研学基地、“古运荷乡”湿地公园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鲁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龙头引领,整合运河两岸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发展。
(四)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结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南部运河田园发展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为依托,发展运河休闲游、湿地生态游、水上民俗游、田园乡村游、红色文化体验游等多元化产品,打造以“古运荷乡”运河文化、胜利渠文化、鲁笔文化为主的文化体验式旅游项目,以大理峪石榴融创园、冠世榴园民宿集聚项目等为代表的田园农耕体验式旅游项目,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项目。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实现以点带面、以线连片、一体发展,为峄城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新引擎。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区的文旅事业发展。
峄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