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2134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文旅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5条,其中涉及我区5条,已采纳落实5条,落实率100%。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峄城区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引导,加快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发展,以乡村休闲旅游助力生态保护,带动经济增长。
(一)发展三产业态,扩大乡村旅游服务供给。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了《峄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冠世榴园旅游区总体提升规划》。制定印发了《峄城区榴园“田慢城”创建实施方案》。以全域旅游工作和田慢城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我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冠世榴园旅游集群建设。打造集石榴文化、观光休闲、康养研学为一体的旅游集群片区,包括青檀寺、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大理峪石榴融创园、云深处研学康养基地等旅游观光休闲休养科普目的地,在发展旅游中坚持一处一品,实现了冠世榴园旅游集群片区的差异化发展。三是加大招引力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梳理包装产业重点招商项目9个,编制完成文旅康养产业招商手册。今年以来,全区文旅康养产业链长及产业链牵头部门负责人赴北京、济南、泰安等地外出招商,详细推介了峄城区文旅资源,围绕冠世榴园景区提升、精品民宿建设、乡村露营地、乡村旅游等方面,洽谈合作事宜。进一步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四是积极争取重点项目。落实《枣庄市“六个慢城”特色文旅康养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榴光溢彩”田慢城,壮大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大理峪石榴融创园、水起·龙塘邑、仙坛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入选2023年山东省重大项目名单,筑牢了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根基,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二)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标志性成果。一是培育文旅新业态。依托云深处研学康养基地、大理峪石榴融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民宿、研学等新业态,大理峪石榴融创园标准化种植基地、音乐花海、房车公园已建成运营;榴园镇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名单。正在编制北孙庄村、娘娘村村庄规划,为加快推进龙塘邑、云深处研学康养基地二期民宿、大理峪石榴融创园、水木石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要素保障。二是培育文旅标志性成果。石榴融创园成功挂牌山东省第四批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山东省少儿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基地,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吴林街道曹庄村、榴园镇娘娘村为省级景区化村庄。榴园镇贾泉村入选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榴园镇获评全省精品文旅名镇。我区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称号。山东集律博物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三)创新营销形式,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一是开展专题宣传促消费活动,组织辖区内的景区和企业参加旅游交易会(博览会),指导山东集律博物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参加2023“行走百年胶济、高铁环游齐鲁”宣传推介活动。二是打响“冠世榴园·生态枣庄”形象品牌,制作完成榴光溢彩“田慢城”推介宣传片;在央视投放“冠世榴园•生态枣庄”形象宣传广告。拍摄文旅局长带你畅游“榴”光溢彩“田慢城”宣传视频。三是打造特色精品游线路,统筹特色文旅资源,精心推出“榴光溢彩田慢城”沉浸游线路4条、“稻花香里说丰年”“春生夏长万物并秀”乡村游线路2条,基地研学游线路2条,春节假期精品游线路3条,五一假日精品游线路4条,让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彰显精品线路魅力。
(四)突出全域覆盖,打造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一是根据省、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要求,结合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以行政村全覆盖为目标,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以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引领打造峄城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在沿路、沿河、沿湖、沿景区附近,选择具有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基础条件的村庄进行连片打造榴园镇和古邵镇两大优美示范片区,以片区风格“大统一”,美丽乡村个性特点“小别致”创建目标,达到美丽公路、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的多方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做好结合文章,把各项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与公共资源共享行动相结合,巩固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成果,打造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升级版。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在全域大力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环境行动。与河长制、林长制工作相结合,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保护预期目标。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突出抓好移风易俗等乡风治理,尤其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彰显村庄个性特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实、落地。截至2023年4月,全区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0个、市级美丽乡村53个,区级美丽乡村全覆盖;市级清洁村庄60个;美丽庭院建设实现村(居)全覆盖,已创建完成3849户,占农村常住户数的10.24%。
(五)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突出文化优势。坚持以文化为纽带,突出各片区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完善一体化合作发展机制,促进美丽片区联动发展,围绕冠世榴园景区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冠世榴园景区覆盖村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冠世榴园景区全域旅游片区为峄城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文化支撑。二是夯实产业基础。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富民强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因地制宜、依托优势资源,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做文章、下功夫、树品牌,通过积极发展采摘园、观光园、农家乐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美丽乡村建得好、存得久。三是强化资金投入。在统筹财力的情况下,增加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职能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建设村倾斜,优先解决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利用优势资源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和扶贫资金投入,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做到企业盈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赢效果。同时,做好涉农资金整合、拨付等服务工作,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稳步开展。四是注重宣传引导。主动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村民观念转变,不断增强维护卫生环境的责任感,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微信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提升品质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雁阵。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峄城区历史悠久,境内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如石榴文化、运河文化、青檀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深挖文化内涵,传播地方和区域特色文化,强化文化体验,坚持文化引领、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打造地域突出、主题鲜明的系列休闲文化旅游精品,配置充满时代感、乡土味的生活用品,营造美丽和谐的乡村意象,让游客多感官、全方位欣赏美、体验美和感悟美,在“美”中实现质的升华。二是强化品牌营销。乡村休闲旅游不是“卖情怀”,而是整合资源的旅游新平台,成为旅行目的地。应通过新媒体和社会化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盈利能力,通过文化挖掘提升价值力,避免同质化问题的出现,使乡村休闲旅游真正体现出特色经营,以实力促进品牌建设,以服务创新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聚焦产品服务,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群。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就是为了延长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价值的再创造。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价值的再创造,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可以通过统一收储等方式,消除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权的不确定性后,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具备审美能力、深谙文化创意的投资者和设计师,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生态特色等设计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并通过举办水果采摘、拉杆钓鱼、绿道骑行、禅修体验、园林观赏、农业科普等“旅游+美食”“旅游+运动”“旅游+亲子”等活动,提高游客参与度和满意度,延伸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
(三)围绕全域旅游,打造乡村民宿集群片区。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区从县域层面加强乡村民宿的规划引导,编制了《峄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榴园镇、阴平镇等区域的民宿呈集群化发展态势。要继续以民宿建设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力度,依托特色资源,不断优化规划布局,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设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协调、相得益彰的建筑、旅游设施,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民宿集群片区,由点及面,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四)打造美丽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基础。一是加强督导指导。我区将组织区直各牵头部门开展经常性督导和集中督导,运用通报曝光、约谈提醒等方式,切实压实责任,用督导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从点上开花到线上面上全面开花结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饮水、道路、厕改,特别是农村厕所和污水处理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是做好长效管护。持续强化管理,建立建管并重、以管为本、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继续健全完善“房前屋后三包”制度、落实“街长制”“巷长制”“积分制”、利用好“三级网格长”制度,坚决守护好整治成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推进效果,激发群众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内生动力,营造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及时树立和发现正面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为后疫情时代推进我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区的文旅事业发展。
峄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