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33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建议)

来源: 峄城区民政局 时间: 2024-06-12

**委员:

您们提出的提案《关于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支持。经商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4条,已采纳落实4条,落实率100%。

民以食为天,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峄城区聚焦老年群体就餐需求,把“爱心食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努力用一餐饭的温暖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让“老有所养”一步步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22家,服务人群900余人,正在建设2家,在实现7个镇街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需求旺盛、保障薄弱的区域延伸,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注重三个“强化”,实现精准布局。探索“区级主导、镇街主推、村居主办”的统筹共建模式,依托村(居)自有服务设施,有效破解选址、施工、人工等难题,确保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强化问需于民,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精准摸排各村(居)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等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先后开展系统性集中调研11次,确保每个食堂规划选址均在最佳位置节点。强化资源整合,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实行“小额”投资,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目前全区22家“爱心食堂”中,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举办的6家,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的7家,依托餐饮企业设置的1家,单独建设的8家。强化力量汇聚,为节约食堂运营成本、缓解人手紧张等矛盾,组织公益岗、志愿者、村“两委”成员等180余人参与食堂运营,既解决了低收入、高年龄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又有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二是推行“六点”筹资,实现多元投入。推出“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老人子女承担一点、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点、慈善组织赞助一点、志愿服务(公益岗)奉献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汇聚多方力量,筹措运营经费,确保爱心食堂实现长久可持续良性运营。“公益慈善+互助养老”,打造公益慈善“高地”。通过搭建平台、设立基金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公益长效化与可持续运行的有效结合。先后有市慈善总会补助20万元、市财政补贴30万元、区财政预算列支25万元、区慈善总会设立36万元“大爱榴乡·慈善助老”爱心食堂公益项目基金用于补贴助老食堂建设运营。累计接收乡贤企业、爱心人士、村干部、村民捐赠1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村内低保、特困、孤寡和留守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志愿服务+公益岗位”,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发挥“爱心聚集”效应,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爱心帮厨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统筹使用公益岗73人参与爱心食堂助餐服务,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开创爱心菜园、爱心鱼塘等载体,有效减少采购成本。“1+N”经营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在保障本村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面对周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村内留守儿童、外来串门亲属等推出工作餐、儿童餐、家庭餐等“N”类面向社会的经营模式。

三是探索“3+”结合,实现集成服务。牢固树立“让服务更有温度”理念,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逐步形成“爱心食堂”多元化服务体系,助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信用+养老”,拓宽服务模式。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志愿队伍发展,创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爱心食堂”模式,以信用为激励,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心食堂运营,现已培育形成底阁镇“信用+爱心食堂”、古邵镇爱心食堂“三长”模式、阴平镇西白山西村“1+3+N”运行模式等特色品牌。“就餐+综合服务”,增加服务内容。紧扣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爱心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卫生室、理发室、农家书屋、休息室、娱乐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文化、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专属+扩龄”,扩容服务对象。为村(居)低保、特困、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低收费服务。将其他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有需求的群体纳入助餐人员范围,结合物价指数和助餐需求,视情制定餐标,满足老年人就近、价廉的助餐服务需求,实现区域人群扩面延伸。

四是实施多维监督,实现规范管理。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线上监管与线下跟踪结合,实现多方位、全链条监管,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微信建群实时监督。建立“峄城区爱心食堂交流群”,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信息共享、实时传送特点,要求所有爱心食堂每日上传老人就餐和菜品水印照片,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对就餐情况进行监督,并不定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实时监督就餐情况,形成全方位联动、信息畅通的沟通管理渠道。部门协同常态监督。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从严加强“爱心食堂”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统一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承诺书、投诉电话等制度规章,建立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2023年以来联合开展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16次,切实保障全区爱心食堂持续安全运营。组建队伍社会监督。组建管理团队22支,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代表、乡贤等180人余参与食堂监督,对食堂捐赠资金收支、食材采购、菜单制作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做到有专人统筹、专班议事、专员监督。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下步,峄城区民政局将继续坚持以老年人现实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全面挖掘更多可用资源,积极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的多层次老年助餐供给体系,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真正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吃得满意、吃得长久。

枣庄市峄城区民政局    

2024年6月11日   


联系电话:7795098   

联系人:陈  浩

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33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12    来源:

**委员:

您们提出的提案《关于加快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支持。经商协办单位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4条,已采纳落实4条,落实率100%。

民以食为天,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峄城区聚焦老年群体就餐需求,把“爱心食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努力用一餐饭的温暖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让“老有所养”一步步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22家,服务人群900余人,正在建设2家,在实现7个镇街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需求旺盛、保障薄弱的区域延伸,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注重三个“强化”,实现精准布局。探索“区级主导、镇街主推、村居主办”的统筹共建模式,依托村(居)自有服务设施,有效破解选址、施工、人工等难题,确保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强化问需于民,统筹考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精准摸排各村(居)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等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先后开展系统性集中调研11次,确保每个食堂规划选址均在最佳位置节点。强化资源整合,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改扩建、辐射共建等方式,实行“小额”投资,避免惠民工程“负担化”。目前全区22家“爱心食堂”中,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举办的6家,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的7家,依托餐饮企业设置的1家,单独建设的8家。强化力量汇聚,为节约食堂运营成本、缓解人手紧张等矛盾,组织公益岗、志愿者、村“两委”成员等180余人参与食堂运营,既解决了低收入、高年龄群体家门口就业问题,又有效减轻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二是推行“六点”筹资,实现多元投入。推出“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老人子女承担一点、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一点、慈善组织赞助一点、志愿服务(公益岗)奉献一点”的筹资运营模式,汇聚多方力量,筹措运营经费,确保爱心食堂实现长久可持续良性运营。“公益慈善+互助养老”,打造公益慈善“高地”。通过搭建平台、设立基金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公益长效化与可持续运行的有效结合。先后有市慈善总会补助20万元、市财政补贴30万元、区财政预算列支25万元、区慈善总会设立36万元“大爱榴乡·慈善助老”爱心食堂公益项目基金用于补贴助老食堂建设运营。累计接收乡贤企业、爱心人士、村干部、村民捐赠1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村内低保、特困、孤寡和留守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志愿服务+公益岗位”,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发挥“爱心聚集”效应,发展爱心厨师、爱心送餐员、爱心帮厨等志愿队伍参与食堂运营,统筹使用公益岗73人参与爱心食堂助餐服务,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开创爱心菜园、爱心鱼塘等载体,有效减少采购成本。“1+N”经营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在保障本村老人用餐这“1”个固定服务的基础上,面对周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村内留守儿童、外来串门亲属等推出工作餐、儿童餐、家庭餐等“N”类面向社会的经营模式。

三是探索“3+”结合,实现集成服务。牢固树立“让服务更有温度”理念,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逐步形成“爱心食堂”多元化服务体系,助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信用+养老”,拓宽服务模式。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志愿队伍发展,创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爱心食堂”模式,以信用为激励,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心食堂运营,现已培育形成底阁镇“信用+爱心食堂”、古邵镇爱心食堂“三长”模式、阴平镇西白山西村“1+3+N”运行模式等特色品牌。“就餐+综合服务”,增加服务内容。紧扣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爱心食堂”周边配套建设卫生室、理发室、农家书屋、休息室、娱乐室等功能性场所,提供集饮食、娱乐、文化、医疗等为一体的村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幸福家园”。“专属+扩龄”,扩容服务对象。为村(居)低保、特困、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低收费服务。将其他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有需求的群体纳入助餐人员范围,结合物价指数和助餐需求,视情制定餐标,满足老年人就近、价廉的助餐服务需求,实现区域人群扩面延伸。

四是实施多维监督,实现规范管理。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并重、线上监管与线下跟踪结合,实现多方位、全链条监管,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微信建群实时监督。建立“峄城区爱心食堂交流群”,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信息共享、实时传送特点,要求所有爱心食堂每日上传老人就餐和菜品水印照片,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对就餐情况进行监督,并不定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实时监督就餐情况,形成全方位联动、信息畅通的沟通管理渠道。部门协同常态监督。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从严加强“爱心食堂”建设运营的事前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统一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承诺书、投诉电话等制度规章,建立完善用餐配餐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源头可溯、流向可追、责任可究”,坚决守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2023年以来联合开展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16次,切实保障全区爱心食堂持续安全运营。组建队伍社会监督。组建管理团队22支,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代表、乡贤等180人余参与食堂监督,对食堂捐赠资金收支、食材采购、菜单制作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做到有专人统筹、专班议事、专员监督。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下步,峄城区民政局将继续坚持以老年人现实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全面挖掘更多可用资源,积极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的多层次老年助餐供给体系,持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真正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吃得满意、吃得长久。

枣庄市峄城区民政局    

2024年6月11日   


联系电话:7795098   

联系人:陈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