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336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峄城区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的建议的提案)
**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峄城区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文旅工作的支持,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提出建议1条,涉及我单位1条,已采纳落实1条,落实率100%。
近年来,峄城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求,把全域旅游作为转型路径,将旅游民宿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峄城区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乡村旅游融合带动发展。目前,全区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村9个,乡村民宿和农家院500余家,床位近1万个,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万人,先后建成了青园驿站、云深处研学团建基地、万福园等一批高端民宿。强化顶层设计,筑牢发展根基。坚持将乡村旅游与主导产业、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多点发力为民宿发展提供支持。
二、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冠世榴园、阴平枣园、吴林仙人洞、古邵运河湿地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坚持一村一品,积极培育村庄景区化示范点,实现了冠世榴园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的差异化发展。
三、引导精品民宿发展。培育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用好国家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民宿。水起·云墅、青园驿站、云颐山庄等一批精品民宿项目纷纷涌现,初具规模。并积极引导水起民宿、青园驿站、云深处研学团建基地等申报创建高标准星级民宿。
四、发挥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荐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水起·龙塘邑成功纳入2023年度山东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名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空间格局。突出典型示范,打造发展样板。围绕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闲置农宅等几个方面,按照乡村旅游“六化”(规模化、产业化、差异化,乡村民宿集群化、特色化、生活化)要求,打造乡村民宿“峄城样板”。
五、推行景区带村模式。发挥我区景区多为自然资源型优势,发展特色美食、农业采摘、乡土文化、土特产销售等“一条龙式”服务民宿项目,打造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民宿群。目前,各景区共带动50余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推行“文化引领”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集石榴文化、庙会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在贾泉体现“三近文化”,在朱村打造“鲁南民俗文化”,在北龙塘营造“禅静幽深”意境,在北孙庄村打造“最美乡村民宿客栈”,在贾泉村突出“石屋山泉”文化内涵,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目前,全区已有6家民宿与当地特色文化实现有机融合。
六、推行农宅流转模式。激活农民闲置房屋“沉睡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流转或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农宅,配合周边自然环境,改造成田园民宿,形成“田园+乐园+家园”的乡村休闲生活社区,全区已有100余处民宅实施特色民宿开发,其中云深小筑、听泉小筑、云颐山庄等特色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七、加强政策引导。用好国家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9个村庄陆续入选省级景区化村庄名单,3个村庄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榴园镇入选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冠世榴园景区入选省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示范景区、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感谢您对峄城区文旅工作的关注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区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