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堂
峄城区基督教堂亦称耶稣堂,为美国基督教会所建,它始建于1911年,1912年竣工,建筑南北长21.3米,东西宽22.45米,建筑面积478.2平方米,堂内可容纳1300余人。教堂具有欧洲风格,建筑外体为块石细料结构,主楼两层。西面南侧有钟楼一所,四层,上有两米高古铜响铁铸成的大钟,钟声余音十里可闻。北侧有书楼一座,三层,楼下有地下室,门窗皆为西式,拱形,楼板及拱架门窗皆美国槐木制成。顶棚板块为穿璜结构,水泥瓦面,红漆刷制,壮美可观。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我峄县地区,基督教堂沦陷在灾难之中。日伪没收了教会财产,将美籍牧师、教师送往潍县集中营。在基督教堂的牧师楼处设立大本营(今师范学校内),曾有一段时间日军在教堂设立大本营指挥部,后由于南关百姓对日军暴行的奋力反击,迫使日军离开基督教堂。基督教堂成为峄县城里接待流亡学生的秘密联络点。一批从山东内地流亡到后方的学生,辗转来到南关基督教堂,被牧师收留避难。在抗日时期,基督教堂还成为峄城百姓的“避难所”。在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鲁南战役期间,峄城基督教堂成为鲁南战役指挥部,多次重要的军事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45年10月,陈毅率领新四军部分机关到达峄县,他最初住在城内鲍家大院内,由于经常在南关基督教堂召开会议,后来干脆就住在教堂里。大批华东局党、政、军领导同志的来到峄县,一时间峄县城成了中共党政军领导机构在华东地区的指挥中心。1946年4月,陈毅在峄县南关基督教堂再次召开大会,不仅部队的连级以上干部参加,连地方各个区委、区政府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在会上,陈毅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分析了战局发展的趋势。他从全国各个战场一直讲到了山东峄县。他的讲话,在广大干部、战士中影响强烈,对及时反击不久后国民党军队发动的突然进攻,保证革命取得节节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1月初,鲁南战役打响。战役期间,陈毅的指挥所就曾设在峄县城南关的基督教教堂。在“文革”期间,宗教生活被停止,形成冷落状态。教会无人过问。礼拜堂被酿造厂占用当作仓库,后转让给师范学校为学生宿舍。1985年12月正式举行交接仪式,将礼拜堂归还给教会管理使用。
1997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评为“爱国爱教”文明场所。2001年被山东省宗教事务局评为“省级文明场所”。2003年9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全国宗教界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督教堂是鲁南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办事处,峄山南路南关街
咨询电话:0632-53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