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构筑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

来源: 峄城区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室 时间: 2020-11-17

近年来,枣庄市峄城区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强项目、助增收,弘孝善、惠长远,搭众筹、聚合力”的工作思路不动摇,下足“绣花”功夫,夯实基层基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果。累计使用扶贫资金21955.8万元,统筹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个,全区7986户17074人脱贫成果巩固提升,49个省市定贫困村达标退出。

一、稳定构筑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防风险。建立“红黄蓝”项目预警机制,正常的放入“蓝区”,定期复核;出现苗头性问题的纳入“黄区”,建立台账,消除隐患;存在风险的纳入“红区”,补救抽资,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二是“托管运营”模式惠长远。通过“国企托管、合作社托管、强村托管”三种模式,构筑了产业扶贫“托管运营”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扶贫项目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到多元,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如古邵镇分三期投入资金1091万元,建设“三产融合”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年收益80余万元,带动全镇2053户提升脱贫质量。

三是“双保险”机制保收益。为产业扶贫项目购买了资产“产业保”和项目“收益保”的“双保险”,保险期内,项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受损时,由承保公司予以合理赔偿;当项目收益低于保险合同约定的预期收益时,由承保公司负责赔偿差额部分,为项目长久发挥作用“保驾护航”。2019年,因受“利奇马”台风影响,全区13个产业项目受损,共获赔45.7万元。

二、抓住关键点,稳定构筑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大爱榴乡”医疗救助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设立“大爱榴乡”医疗救助基金,贫困群众因重特大疾病区内住院治疗实现了“六重保”,即基本医保+大病救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大爱榴乡”医疗救助,确保个人承担费用降到5%以下。目前,全区已累计发放“大爱榴乡”救助金51.7万元,救助304人次。

二是建立“送药上门”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用得准药。将“送药上门”作为家庭签约医生延伸服务触角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送药上门,彻底解决慢性病患者就医用药不便难题,提高了贫困群众门诊慢性病服务管理的精准度。截至目前,累计为4200名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疾病恢复期4类贫困患者开展“送药上门”6000余人次。 

三是建立“一单制”结算到村模式,确保贫困群众报销便捷。借助区、镇街、村居三级医疗服务数据互联互通的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走路的“一单制”结算到村报销模式,有效解决了“报销难、报销慢”问题,实现了7986户17074人门诊及门诊慢性病“一单制”结算到村全覆盖。

三、稳定构筑多元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选聘扶贫专干,用好组织力量。率先在全省为334个行政村居选聘扶贫专干,当好扶贫政策宣讲员,开展政策宣讲1687场次;当好群众诉求传递员,梳理并落实老弱病残、刚性支出家庭等问题7343条;当好日常生活护理员,先后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8162项次;当好服务事项代办员,累计为贫困户代办生产生活用品购置、存取款等事项11547件次;当好脱贫攻坚推进员,通过设置扶贫专岗1681个、扶贫补充保障5355人,扶贫政策落地更加精准。

二是搭建众筹平台,用好慈善力量。通过“1234”工作法,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搭建“一个平台”,即扶贫慈善众筹平台,线上设立公众号,接受网上捐赠;线下设立物品捐赠点,配套建设“爱心屋”“爱心墙”,贫困群众自行选取所需物品,增加人性化温度。建立“两支队伍”,即建立群团组织推动队伍,负责日常运行、公开公示等工作;建立扶贫专干服务队伍,负责摸底、挑选、分派等工作。完善“三级网络”,即设立区、镇街、村居“三级网络”,畅通爱心物资配送渠道。整合“四种资源”,即整合资金、物资、人才、文化资源,解决贫困户生产难题11000余件,收发各类爱心捐助物资6万余件。

三是推行孝善扶贫,用好文化力量。大力弘扬孝善传统文化,着力在“孝、信、勤、俭”四个字上做文章。立足“孝”字,率先在全市实施“孝善扶贫”,2019年发放孝心养老金2300余万元,惠及贫困老人7200余人。立足“信”字,参照评信结果,发放富民生产贷、富民民农户贷1.17亿元,推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自强自立之路。立足“勤”字,加大对有就业意愿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累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400个,贫困劳动力由不会干到学着干再到熟练干,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立足“俭”字,规范民情账本,推进移风易俗,做好扶贫减法,坚决避免因大操大办返贫、致贫。

四是聚焦鳏寡孤独,用好社会力量。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榴园镇探索开展了“空巢不空”“榴园无孤”等活动,让每一位老人生活的更有质量,让每一名儿童成长中更加阳光。

四、稳定构筑行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教育保障线,确保学有所教。建立健全贫困家庭控辍保学跟踪机制,深入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精准掌握适龄学生接受教育情况,实现了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应助尽助。今年发放各类资助金346.15万元,资助3114人。

二是完善护理保障线,确保弱有所扶。加大老弱病残群体政策落实力度,纳入低特保贫困户3275户4765人;强力推进救急难工作,对280户大额刚性支出家庭发放救助金107.03万元。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线,确保居有所安。加大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力度,健全贫困户住房动态监测机制,建立排查台账,随时发现随时修缮随改造,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912.9万元,实施危房改造1317户。

四是完善供水保障线,确保饮得放心。加快推进饮水安全两年攻坚工程验收,高度关注新通水村贫困户通水情况,确保无遗漏;对特殊原因无法施工的通过管网延伸、打深井、安装净水设施等方式保证贫困户饮水安全。

五是完善改造保障线,确保残有所助。对全区2030户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做到改造对象、改造内容、改造资金使用“三个精准”,确保应改尽改。





峄城区构筑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 2020-11-17    来源:

近年来,枣庄市峄城区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强项目、助增收,弘孝善、惠长远,搭众筹、聚合力”的工作思路不动摇,下足“绣花”功夫,夯实基层基础,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果。累计使用扶贫资金21955.8万元,统筹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个,全区7986户17074人脱贫成果巩固提升,49个省市定贫困村达标退出。

一、稳定构筑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防风险。建立“红黄蓝”项目预警机制,正常的放入“蓝区”,定期复核;出现苗头性问题的纳入“黄区”,建立台账,消除隐患;存在风险的纳入“红区”,补救抽资,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二是“托管运营”模式惠长远。通过“国企托管、合作社托管、强村托管”三种模式,构筑了产业扶贫“托管运营”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扶贫项目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到多元,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如古邵镇分三期投入资金1091万元,建设“三产融合”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年收益80余万元,带动全镇2053户提升脱贫质量。

三是“双保险”机制保收益。为产业扶贫项目购买了资产“产业保”和项目“收益保”的“双保险”,保险期内,项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受损时,由承保公司予以合理赔偿;当项目收益低于保险合同约定的预期收益时,由承保公司负责赔偿差额部分,为项目长久发挥作用“保驾护航”。2019年,因受“利奇马”台风影响,全区13个产业项目受损,共获赔45.7万元。

二、抓住关键点,稳定构筑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大爱榴乡”医疗救助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设立“大爱榴乡”医疗救助基金,贫困群众因重特大疾病区内住院治疗实现了“六重保”,即基本医保+大病救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大爱榴乡”医疗救助,确保个人承担费用降到5%以下。目前,全区已累计发放“大爱榴乡”救助金51.7万元,救助304人次。

二是建立“送药上门”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用得准药。将“送药上门”作为家庭签约医生延伸服务触角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送药上门,彻底解决慢性病患者就医用药不便难题,提高了贫困群众门诊慢性病服务管理的精准度。截至目前,累计为4200名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疾病恢复期4类贫困患者开展“送药上门”6000余人次。 

三是建立“一单制”结算到村模式,确保贫困群众报销便捷。借助区、镇街、村居三级医疗服务数据互联互通的优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走路的“一单制”结算到村报销模式,有效解决了“报销难、报销慢”问题,实现了7986户17074人门诊及门诊慢性病“一单制”结算到村全覆盖。

三、稳定构筑多元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选聘扶贫专干,用好组织力量。率先在全省为334个行政村居选聘扶贫专干,当好扶贫政策宣讲员,开展政策宣讲1687场次;当好群众诉求传递员,梳理并落实老弱病残、刚性支出家庭等问题7343条;当好日常生活护理员,先后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18162项次;当好服务事项代办员,累计为贫困户代办生产生活用品购置、存取款等事项11547件次;当好脱贫攻坚推进员,通过设置扶贫专岗1681个、扶贫补充保障5355人,扶贫政策落地更加精准。

二是搭建众筹平台,用好慈善力量。通过“1234”工作法,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搭建“一个平台”,即扶贫慈善众筹平台,线上设立公众号,接受网上捐赠;线下设立物品捐赠点,配套建设“爱心屋”“爱心墙”,贫困群众自行选取所需物品,增加人性化温度。建立“两支队伍”,即建立群团组织推动队伍,负责日常运行、公开公示等工作;建立扶贫专干服务队伍,负责摸底、挑选、分派等工作。完善“三级网络”,即设立区、镇街、村居“三级网络”,畅通爱心物资配送渠道。整合“四种资源”,即整合资金、物资、人才、文化资源,解决贫困户生产难题11000余件,收发各类爱心捐助物资6万余件。

三是推行孝善扶贫,用好文化力量。大力弘扬孝善传统文化,着力在“孝、信、勤、俭”四个字上做文章。立足“孝”字,率先在全市实施“孝善扶贫”,2019年发放孝心养老金2300余万元,惠及贫困老人7200余人。立足“信”字,参照评信结果,发放富民生产贷、富民民农户贷1.17亿元,推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自强自立之路。立足“勤”字,加大对有就业意愿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累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400个,贫困劳动力由不会干到学着干再到熟练干,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立足“俭”字,规范民情账本,推进移风易俗,做好扶贫减法,坚决避免因大操大办返贫、致贫。

四是聚焦鳏寡孤独,用好社会力量。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榴园镇探索开展了“空巢不空”“榴园无孤”等活动,让每一位老人生活的更有质量,让每一名儿童成长中更加阳光。

四、稳定构筑行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教育保障线,确保学有所教。建立健全贫困家庭控辍保学跟踪机制,深入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精准掌握适龄学生接受教育情况,实现了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应助尽助。今年发放各类资助金346.15万元,资助3114人。

二是完善护理保障线,确保弱有所扶。加大老弱病残群体政策落实力度,纳入低特保贫困户3275户4765人;强力推进救急难工作,对280户大额刚性支出家庭发放救助金107.03万元。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线,确保居有所安。加大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力度,健全贫困户住房动态监测机制,建立排查台账,随时发现随时修缮随改造,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912.9万元,实施危房改造1317户。

四是完善供水保障线,确保饮得放心。加快推进饮水安全两年攻坚工程验收,高度关注新通水村贫困户通水情况,确保无遗漏;对特殊原因无法施工的通过管网延伸、打深井、安装净水设施等方式保证贫困户饮水安全。

五是完善改造保障线,确保残有所助。对全区2030户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做到改造对象、改造内容、改造资金使用“三个精准”,确保应改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