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峄城区农业农村局 时间: 2024-07-02

一、品种选用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该技术核心内容之一。大豆选用齐黄34、郓豆1号、菏豆33、菏豆12号、临豆10号、中黄13、天辰6号等耐阴抗倒、株型收敛、有限结荚、宜机收中早熟高产品种。玉米选用登海605、立原296、京农科828、天泰316、MC812、MC121、黄金粮MY73等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

二、行比配置

各地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现有机具配套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种植模式。

4:2模式:实行4行大豆与2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28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4:3模式:实行4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34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6:3模式:实行6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41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三、播种时间和方式

播种质量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否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播种前要充分做好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等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所选模式的技术要求规范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一)灭茬造墒。灭茬不仅能够提高播种质量,而且可显著提升封闭除草效果。播种前,要先进行小麦秸秆灭茬,或选用带灭茬功能的播种机灭茬播种。若墒情较差,要先造墒,墒情适宜时再播种,大豆种子萌发较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后进行滴灌、喷灌。

(二)适期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期为6月10日~20日,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采取单粒精播,大豆播深3~4厘米、玉米播深4~5厘米。

(三)机械播种。推荐使用具有单体仿形功能、采用圆盘开沟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播种,或按照所选择模式的带宽、行距、株距等技术要求对现有播种机进行调整改造,分别播种。播种前应进行试播,确保播种量能够保证设计密度。播种机建议加装北斗辅助导航系统,确保匀速直线前进。注意地头转弯时要将播种机提升,防止开沟器扭曲变形;播种时严禁行进速度过快、急转弯或不提升开沟器倒退,避免损坏播种机。

四、适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单作玉米密度相当;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单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4:2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93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000株以上;玉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46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900株以上。

4: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77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5700株以上;玉米株距13厘米,亩播种44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700株以上。

6: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96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200株以上;玉米株距12厘米,亩播种40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400株以上。(收获株数:玉米按播种株数85%,大豆按75%)

五、合理施肥

坚持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肥;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单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播种机1行玉米下肥量调成单作玉米1行下肥量的2倍及以上的原则。

鼓励基肥增施堆肥1000~2000公斤/亩。大豆可选用适量微量元素肥料或大豆根瘤菌肥(菌剂)拌种;种肥施用大豆专用配方肥(N-P-K=12-18-15)10~15公斤/亩,侧深施,种肥距离8~10厘米,施肥深度10~15厘米。由于基肥或种肥不足,大豆苗瘦弱或出现脱肥症状,可在初花期前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3公斤/亩和硫酸钾3~6公斤/亩,或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30公斤;对前茬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亩以上的地块,可视土壤肥力减施20%~50%基肥用量。

玉米要确保带状复合种植单株施肥量与单作单株施肥量相当;推荐种肥同播方式施用玉米专用配方缓释肥料。一般地块每亩施用专用配方缓释肥料(N-P-K=28-6-10,控N8%)40~55公斤,种肥距离810厘米,施肥深度15厘米。亩产量水平550~650公斤地块,缓释肥料用量(N-P-K:28-6-10,控N8%)每亩40~50公斤;每亩产量水平650公斤以上地块,缓释肥料用量(N-P-K=28-6-10,控N8%)每亩45~55公斤。基肥要有针对性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在缺锌地区可基施硫酸锌1~2公斤/亩,缺硼地区可基施硼砂0.5~1.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可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30公斤,早衰症状明显的地块及时追肥,可喷施混合液2次,中间间隔一周。

六、除草方法

采取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茎叶喷施为辅的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和封闭除草尽量一次完成。苗后茎叶除草应坚持治小治早的原则,在大豆2片复叶后、玉米3~5叶期视杂草情况进行。除草剂品种要科学选择、合理配比,做到禾阔同除以确保防效,并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土壤封闭除草每亩使用960克/升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或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20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30公斤以上施药。苗后茎叶除草要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玉米隔开施药,严防药害。玉米每亩用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人工喷药除草要在无风的下午进行,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对于难防杂草,中后期可人工拔除。除草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遇到药害,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9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15~30公斤,无人机喷施。

七、化学控旺

根据大豆长势,开花前适时进行化控,主要控制大豆旺长,防止倒伏,减少落花落荚,利于机械收获。在玉米6~7片展开叶期、大豆4~6片复叶期(分枝形成期),每亩用30%多唑甲鎓悬浮剂(多效唑25%+甲哌鎓5%)2030毫升兑水喷雾;在玉米7~8片展开叶,大豆分枝期到开花期,可根据大豆长势,酌情再次喷施,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过了适宜施药期不得再喷施。如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

八、病虫防治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一)播种期防治。播种前要针对当地大豆玉米主要根部病虫害(根腐病、孢囊线虫、地下害虫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防控地下病虫害,可选用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二)生长前期防治。大豆出苗期至分枝期至始花期,正值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粗缩病、顶腐病、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地下害虫等。成虫高峰期,规模化利用杀虫灯、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干扰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虫口密度达标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于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施药防治同时,要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宁南霉素、代森锰锌、唑醚氟环唑等,防治大豆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玉米顶腐病等病害。

(三)生长中后期防治。大豆花荚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期至花粒期,防治重点为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等)、穗腐病、锈病、大小斑病等。复合种植模式下,植株高低差别大,田内结构复杂,可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在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和大豆结荚至鼓粒期(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锈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开展两次统防统治。杀菌剂可选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或唑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哒嗪硫磷、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等。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大豆玉米田间喷施化学除草剂、化控剂、叶面肥等相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

九、收获方法

根据大豆、玉米成熟顺序和种植模式,合理调配机械,适期收获。推荐使用大豆专用收获机。谷物收获机改制的大豆收获机滚筒转速应调整为500转/分左右。大豆割茬不高于5厘米

(一)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在完熟期收获,表现为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出现黑层,这时收获玉米产量最高。4:3、6:3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2.13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4:2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等于1.52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时收获机外廓应距两侧大豆15厘米以上。

(二)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叶片全部落净,摇动有响声时收获,要调整好拨禾轮转速、滚筒转速和间距、割台高度,减少落荚落粒损失,降低破碎率。4:2模式应选择割台宽度大于1.2的自走式大豆联合收获机避开有露水的时间进行收获作业。大豆倒伏时,应逆倒伏方向收获,收获机外廓应距两侧玉米15厘米以上。

(三)大豆玉米同时收获。大豆、玉米同时成熟,可用现有大豆和玉米联合收获机前后同时分别收获。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24-07-02    来源:

一、品种选用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该技术核心内容之一。大豆选用齐黄34、郓豆1号、菏豆33、菏豆12号、临豆10号、中黄13、天辰6号等耐阴抗倒、株型收敛、有限结荚、宜机收中早熟高产品种。玉米选用登海605、立原296、京农科828、天泰316、MC812、MC121、黄金粮MY73等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

二、行比配置

各地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现有机具配套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种植模式。

4:2模式:实行4行大豆与2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28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4:3模式:实行4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34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6:3模式:实行6行大豆与3行玉米复合种植。生产单元41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三、播种时间和方式

播种质量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否实现增产增效的基础。播种前要充分做好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等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所选模式的技术要求规范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一)灭茬造墒。灭茬不仅能够提高播种质量,而且可显著提升封闭除草效果。播种前,要先进行小麦秸秆灭茬,或选用带灭茬功能的播种机灭茬播种。若墒情较差,要先造墒,墒情适宜时再播种,大豆种子萌发较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后进行滴灌、喷灌。

(二)适期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期为6月10日~20日,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采取单粒精播,大豆播深3~4厘米、玉米播深4~5厘米。

(三)机械播种。推荐使用具有单体仿形功能、采用圆盘开沟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播种,或按照所选择模式的带宽、行距、株距等技术要求对现有播种机进行调整改造,分别播种。播种前应进行试播,确保播种量能够保证设计密度。播种机建议加装北斗辅助导航系统,确保匀速直线前进。注意地头转弯时要将播种机提升,防止开沟器扭曲变形;播种时严禁行进速度过快、急转弯或不提升开沟器倒退,避免损坏播种机。

四、适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单作玉米密度相当;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单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4:2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93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000株以上;玉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46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900株以上。

4: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77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5700株以上;玉米株距13厘米,亩播种44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700株以上。

6: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96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200株以上;玉米株距12厘米,亩播种4000粒以上,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400株以上。(收获株数:玉米按播种株数85%,大豆按75%)

五、合理施肥

坚持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肥;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单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播种机1行玉米下肥量调成单作玉米1行下肥量的2倍及以上的原则。

鼓励基肥增施堆肥1000~2000公斤/亩。大豆可选用适量微量元素肥料或大豆根瘤菌肥(菌剂)拌种;种肥施用大豆专用配方肥(N-P-K=12-18-15)10~15公斤/亩,侧深施,种肥距离8~10厘米,施肥深度10~15厘米。由于基肥或种肥不足,大豆苗瘦弱或出现脱肥症状,可在初花期前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3公斤/亩和硫酸钾3~6公斤/亩,或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30公斤;对前茬小麦单产达到600公斤/亩以上的地块,可视土壤肥力减施20%~50%基肥用量。

玉米要确保带状复合种植单株施肥量与单作单株施肥量相当;推荐种肥同播方式施用玉米专用配方缓释肥料。一般地块每亩施用专用配方缓释肥料(N-P-K=28-6-10,控N8%)40~55公斤,种肥距离810厘米,施肥深度15厘米。亩产量水平550~650公斤地块,缓释肥料用量(N-P-K:28-6-10,控N8%)每亩40~50公斤;每亩产量水平650公斤以上地块,缓释肥料用量(N-P-K=28-6-10,控N8%)每亩45~55公斤。基肥要有针对性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在缺锌地区可基施硫酸锌1~2公斤/亩,缺硼地区可基施硼砂0.5~1.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可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30公斤,早衰症状明显的地块及时追肥,可喷施混合液2次,中间间隔一周。

六、除草方法

采取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茎叶喷施为辅的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和封闭除草尽量一次完成。苗后茎叶除草应坚持治小治早的原则,在大豆2片复叶后、玉米3~5叶期视杂草情况进行。除草剂品种要科学选择、合理配比,做到禾阔同除以确保防效,并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土壤封闭除草每亩使用960克/升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或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20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30公斤以上施药。苗后茎叶除草要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玉米隔开施药,严防药害。玉米每亩用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人工喷药除草要在无风的下午进行,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对于难防杂草,中后期可人工拔除。除草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遇到药害,可亩用氨基酸水溶肥1~2公斤+30~90克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15~30公斤,无人机喷施。

七、化学控旺

根据大豆长势,开花前适时进行化控,主要控制大豆旺长,防止倒伏,减少落花落荚,利于机械收获。在玉米6~7片展开叶期、大豆4~6片复叶期(分枝形成期),每亩用30%多唑甲鎓悬浮剂(多效唑25%+甲哌鎓5%)2030毫升兑水喷雾;在玉米7~8片展开叶,大豆分枝期到开花期,可根据大豆长势,酌情再次喷施,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过了适宜施药期不得再喷施。如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

八、病虫防治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综合防控病虫。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一)播种期防治。播种前要针对当地大豆玉米主要根部病虫害(根腐病、孢囊线虫、地下害虫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防控地下病虫害,可选用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二)生长前期防治。大豆出苗期至分枝期至始花期,正值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粗缩病、顶腐病、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地下害虫等。成虫高峰期,规模化利用杀虫灯、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干扰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虫口密度达标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于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施药防治同时,要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宁南霉素、代森锰锌、唑醚氟环唑等,防治大豆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玉米顶腐病等病害。

(三)生长中后期防治。大豆花荚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期至花粒期,防治重点为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等)、穗腐病、锈病、大小斑病等。复合种植模式下,植株高低差别大,田内结构复杂,可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在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和大豆结荚至鼓粒期(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锈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等),开展两次统防统治。杀菌剂可选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或唑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哒嗪硫磷、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等。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大豆玉米田间喷施化学除草剂、化控剂、叶面肥等相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

九、收获方法

根据大豆、玉米成熟顺序和种植模式,合理调配机械,适期收获。推荐使用大豆专用收获机。谷物收获机改制的大豆收获机滚筒转速应调整为500转/分左右。大豆割茬不高于5厘米

(一)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在完熟期收获,表现为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出现黑层,这时收获玉米产量最高。4:3、6:3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2.13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4:2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等于1.52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时收获机外廓应距两侧大豆15厘米以上。

(二)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叶片全部落净,摇动有响声时收获,要调整好拨禾轮转速、滚筒转速和间距、割台高度,减少落荚落粒损失,降低破碎率。4:2模式应选择割台宽度大于1.2的自走式大豆联合收获机避开有露水的时间进行收获作业。大豆倒伏时,应逆倒伏方向收获,收获机外廓应距两侧玉米15厘米以上。

(三)大豆玉米同时收获。大豆、玉米同时成熟,可用现有大豆和玉米联合收获机前后同时分别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