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峄城区教体局发文解读《峄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

来源: 峄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时间: 2020-09-01

一、出台目的

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政策背景及依据

2020年1月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启动我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教高地建设,是落实“职教20条”的“山东行动”,也是山东省深化教育改革、以人力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教高地建设,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工作开展。市政府签发《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枣政发〔2020〕7号,根据教育部、省政府及市政府意见,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工作目标

新建峄城区职业中专、峄城区职业中专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整体提升区职业中专办学水平,确保2022年达到国家标准。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化解区职业中专债务,提高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创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区职业中专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峄城区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同步推进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争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成立新校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校的选址、规划勘测和建设工作,力争2022投入使用

(二)落实职业中专办学自主权,创造职业教育新格局。在限额内由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积极开展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培训,年培训量不少于300人次。

(三)构建结合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布局。对接枣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峄城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重点发展高端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五大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康养和特色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全力打造“一校一品”“名校名品”。

(四)探索“双元制”学生培育新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双时空”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升学和就业“双轨制”成长模式。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认定模式。

(五)培育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底,出台落实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的政策文件。落实职业学校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规定。实施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工程。落实教师 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六)建设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共同体。探索建立“实训车间就是经济实体”校企合作新载体。“引校进企”“引企入校”等形式,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积极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区职业中专和部分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五、保障措施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经费长效稳定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建立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稳定长效增长机制。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

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职业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六、后续工作考虑

一是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探索为峄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中兼任职务,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代会代表等的人选。

二是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按规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激励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技术技能人才。设定峄城区技术技能大师称号。遴选峄城区突出贡献技术技能人才和享受政府技能特殊津贴人员并给予相应奖励或津贴。

三是建立综合治理督导考评奖惩机制。探索实施行业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校评价标准,对职业校办学和产教融合效能实行客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保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






峄城区教体局发文解读《峄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9-01    来源:

一、出台目的

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政策背景及依据

2020年1月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启动我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教高地建设,是落实“职教20条”的“山东行动”,也是山东省深化教育改革、以人力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教高地建设,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工作开展。市政府签发《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枣政发〔2020〕7号,根据教育部、省政府及市政府意见,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工作目标

新建峄城区职业中专、峄城区职业中专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整体提升区职业中专办学水平,确保2022年达到国家标准。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化解区职业中专债务,提高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创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

四、主要措施

(一)推进区职业中专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峄城区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同步推进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争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成立新校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校的选址、规划勘测和建设工作,力争2022投入使用

(二)落实职业中专办学自主权,创造职业教育新格局。在限额内由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积极开展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培训,年培训量不少于300人次。

(三)构建结合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布局。对接枣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峄城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重点发展高端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五大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康养和特色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全力打造“一校一品”“名校名品”。

(四)探索“双元制”学生培育新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双时空”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升学和就业“双轨制”成长模式。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书”认定模式。

(五)培育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底,出台落实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的政策文件。落实职业学校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规定。实施教师技术技能提升工程。落实教师 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六)建设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共同体。探索建立“实训车间就是经济实体”校企合作新载体。“引校进企”“引企入校”等形式,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积极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区职业中专和部分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五、保障措施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经费长效稳定保障机制。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建立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稳定长效增长机制。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

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职业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六、后续工作考虑

一是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探索为峄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中兼任职务,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代会代表等的人选。

二是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按规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激励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技术技能人才。设定峄城区技术技能大师称号。遴选峄城区突出贡献技术技能人才和享受政府技能特殊津贴人员并给予相应奖励或津贴。

三是建立综合治理督导考评奖惩机制。探索实施行业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标准和职业校评价标准,对职业校办学和产教融合效能实行客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保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