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吃精神”助成长
——峄城区选调生王运宝

王运宝,男,1984年8月出生,2011年考录选调生,现任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该同志坚持把“吃苦、吃亏、吃气”的“三吃”精神作为践行为民初心和选调使命的力量源泉,始终秉持“吃得苦中苦,眼中无险途;吃得亏中亏,心中无是非;吃得气中气,手中无难事”的选调情怀,头拱地、嗷嗷叫、向前冲,身上总是充满了实在实干的精气神和正能量,被领导同事称为“小李云龙”,先后荣获“山东省十佳大学生村官科普员”“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等荣誉称号。
在“吃苦”中勇挑重担
他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对“吃苦”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把吃苦当成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锤炼。在扶贫工作过程中,他就像一只“蚯蚓”,“松开贫困的土,啃断贫困的根”。为了学习扶贫知识,他关注了100多个扶贫公众号,每天睡觉前都要浏览一遍;为了完善扶贫数据,他在献血400毫升的情况下,也要通宵把工作干完;为了干好工作,把家当成了“旅馆”,最长连续17天没回家,连续46个小时没休息,连续8年大年初一在镇政府度过,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加到脑子不转圈是常有的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带领一班人靠着这种“吃苦”精神,在全市创新实施了“镇级统筹”“联村共建”“孝善扶贫”“众筹平台”“爱心超市”“资产保险”等模式,开辟了“八大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在“吃亏”中勇担重责
他始终认为吃亏不仅是福,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责任,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是自身最大的“福分”。只有学会吃亏、舍得吃亏,才能扛起“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责任担当。为了实现“造血式”扶贫,他通过镇级统筹,整合了1681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撬动了5000万元的涉农项目资金,领办了全市最大的扶贫项目综合体,诠释了“无我”的境界和“有我”的担当,谱写了一曲“亏了扶贫办,脱贫七千人”的朴实乐章,打造了贫困户的“聚宝盆”。这一工作模式登上了央视《决不掉队》栏目,也被编入全省项目管理案例选编。为了解决老年人的脱贫问题,他在各村推广设立家庭养老孝心基金,用10%的资金引领贫困老人的儿女,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全面铺开“孝善扶贫”,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刊发。为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到榴园后镇提出了“石榴产业+脱贫攻坚=全面振兴”的思路,把扶贫工作和石榴产业三年行动结合起来,牵头开展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为了做好宣讲工作,他坚持用真心实意感动听众,先后为基层年轻干部、选调生、优选青年人才等群体宣讲干部素质提升方面教育6次,在枣庄五区一市宣讲扶贫工作8次;《为贫困户运宝》和《做一名有“精气神”的年轻干部》的宣讲报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得干部群众好评。
在“吃气”中勇往直前
乡镇工作,经常要面对各种矛盾、挫折与压力,群众的怨气、怒气经常发泄到基层干部身上,尤其是处置热点难点问题时,遭遇一些苛责、承受一些委屈很正常,但是在承受中见胸怀、见担当,更见作风和党性。工作中,他既是全镇的“针线筐”,又是群众的“出气筒”,每天都要面对来访群众,办公室基本上成了信访办。压力、委屈、苦恼成为了工作最大的动力。当日常服务过程中机关人员不理解的时候,他明白了“服务工作无止境”;当工作情况通报当事人来找他理论的时候,他做到了“忍一时风平浪静”;当精神失常的贫困户衣衫不整的赖在他床上的时候,他吃透了“一枝一叶总关情”;当群众为了争当贫困户在他办公室无理取闹的时候,他想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当上访群众拍着他的办公桌,全是怀疑谴责谩骂语气的时候,他知道工作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始终坚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就这样,他用“三吃”精神诠释了一名基层选调生的责任担当,化苦为甜、化亏为盈、化气为乐,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深融入生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党旗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