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
一年来,全区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枣庄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区委“五抓五突破”总体工作思路,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发展,全力以赴保民生、守底线,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基本实现。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
一是“稳进提质”夯实经济发展坚实根基。产业发展协同并进。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坚持链长组织、链主引领,着力推动“6+3”现代产业“聚链成群”,预计新医药、高端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营收分别增长7.3%、17.3%、49.6%;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达到83家,实现营收26亿元;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9%,网上零售额增长32.5%;新增AAA级景区2家,冠世榴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稳步推进,全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8.5%,我区获评全国休闲度假旅游名区、和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丰源集团实现营收72亿元,位列全市工业百强第4位、综合百强第5位,居全市本土企业首位;中策晟通启动建设赞比亚海外仓,填补我区企业海外投资空白。全区预计新增“四上”企业9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4家。29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我区被省工信厅评为省级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项目建设量质双升。73个省市区三级实施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0.6%,55个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民间投资占比和增幅全市第一。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2个,预计完成投资19.4亿元、增长11.5%。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资金9.89亿元。谋划2025年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85个,18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市第二。我区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二是“开放创新”集聚产业转型强劲动能。改革创新赋能增效。坚持用改革解难题,以创新促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整合75家企业组建资产过百亿的峄州财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属峄州投资公司获评AA主体信用评级。国家级改革试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石榴保险”通过验收,全省首笔淡水鱼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落地底阁。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入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4家。实施“榴枣归乡来峄”工程,帮助企业解决用工1394人,获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突出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主动对接500强企业、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专题招商274次,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个,其中过50亿元项目2个。加强外资项目招引,预计实际利用外资4167万美元、增长6.46%,增幅全市第一。积极挖掘外贸潜力,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6.5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区176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实体证照办理,1520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474项服务事项实现跨域通办。创新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86个服务场景实现“一次办好”。累计办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税费优惠减免1.24亿元。推广“入企e码通”,全面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三是“统筹协调”构建城乡融合崭新局面。城市发展更具魅力。推进宏学南路二期等3个棚改项目,建成交付安置房1300套。新建供热管网3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6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集中改造,改善供热面积24万平方米。济枣高铁峄城段启动建设,峄三路、坛四路建成通车,新改建停车泊位376个,新增新能源充电桩171个。坛山公园建成开放,新建提升公园游园7处、生态街巷10条,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现代农业更具特色。坚持“种赏加销”四维发力,新栽植石榴19.2万株,石榴深加工产品涵盖10大类46个品种,石榴产业总产值达到42.2亿元;“峄城石榴”入选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石榴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全国首届石榴盆景展、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石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顺利开展,石榴精品种植示范园、石榴综合交易中心正式启用;我区发展林果特色产业做法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和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佳典型案例。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粮食产业机制试点,粮食总产达到29.9万吨。认定市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20家。锦鸿智慧渔业苗种繁育基地、布恩肉鸡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为全国首个通过CNAS认可的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我区获评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乡村建设更富成效。认真落实“双十百千”工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功申报“古韵新坊”市级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山水画卷·魅力仙人河”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省市级片区建设实现乡镇全覆盖。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通户道路346公里,S318峄城段改建工程通过验收。城乡供水一体化延伸工程完成建设。底阁镇入选全国文明镇创建名单,阴平镇荣获全国千强镇。我区入选省数字乡村试点名单。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增加8天。持续打好“山水林田大会战”,实施重点项目21个,完成投资4.15亿元。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峄城大沙河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贾庄闸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植树造林1000亩,修复治理破损山体20处,我区获评全省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县。
四是“共建共享”交出民生福祉暖心答卷。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民生支出20.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3%。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3487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895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35亿元,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得到有效保障。新建爱心食堂7处,全市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成匡衡小学二期等17所学校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960个,全区32所中小学食堂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高中教育质量逐步攀升,本科一段线上线人数新增455人、增长33.65%。实施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改造升级卫生室33个,全市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区博物馆建成开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冠世榴园枣庄马拉松、省和美乡村篮球赛、“石榴红”音乐节等特色活动亮点纷呈。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四方责任”持续压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区市民诉求办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枣解决·枣满意”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诉求办理质效持续提升。“小城市、大双拥”案例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推广,我区被列为全国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思想政治工作试点。深化平安峄城建设,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国防动员和民兵建设扎实有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工会、残联、统计、审计、史志、档案、消防、气象、税务、供销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