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镇采用“A+B”工作法打好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战”
今年以来,阴平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精神,采用“A+B”工作法,持续加压,逐层推进,迅速掀起了整治热潮。
一、“上下”同步,突出“差异化+人性化”的风向标
科学而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2020年初,我镇总结往年成熟经验,吸收兄弟镇街的成功做法,重新修订了《阴平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考核方案》。
1、突出差异化考核,调动积极性,让每个村都有“奔头儿”。充分考虑各点、各村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特色潜力和发展定位,划分“一、二、三”三类村庄。一类村重在看“维护保持”,二、三类村重在看“发展变化”。通过实施差异化考核,设置“共性指标、差异化指标、加分指标、扣减指标”四项指标,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让每个村都想干事儿。
2、突出人性化考核,算好经济账,让每个村都有“想头儿”。一是坚持奖补标准人性化,设立基础奖补资金,即以各村人口数为基准,以每人全年20元的标准,按季度对各村进行考核,得分60分以上的村,依据得分比例实行奖补,用于清理三堆两垛、清除小广告、整理线路、绿化等“小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建大队部、修路、建公厕、建文体广场等“大投入”,再单独设立不低于20%-30%的奖补资金,鼓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个村都能干事儿。二是坚持验收程序人性化。对于重视程度不够,行动不力的村,每季度第一次验收达不到60分的,一个月内可以申请二次复验,依据第二次复验成绩兑现奖补。
3、突出捆绑考核,凝聚整治合力,让每个村都有“干头儿”。一是把点和村捆绑在一起,即:将所辖村的平均成绩作为工作点的考核成绩,排名第一的工作点奖励1万元工作经费,排名末位的点仅拿保底工作经费并作大会表态发言。二是把镇和点村捆绑在一起,即:以全镇在全区考核中的名次计算发放奖金比例,镇获全区第一名则兑现100%的奖补资金,第二兑现90%的奖补资金,以此类推。若排名后两位,所有点村均没有奖补资金。第一季度我镇兑现基础奖补资金27万元,兑现修路、广场、公厕等专项奖补30余万元,各村的荣誉感和能动性得到极大提升,干劲儿明显增强了。
二、“内外”兼修,用好“观摩+督导”的指挥棒
为进一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制定了“一月一剖析,一季一观摩,日常一暗访”的工作机制。
1、按月召开剖析会。围绕“细化任务、明确目标”,每月以“点”为单位,把“现场剖析会”开到村头街巷,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条标准和“七项重点任务”,细化“干什么”,指导“怎样干”,现场剖析重点部位和提出合理化整改意见。
2、按季度召开观摩会。围绕“取长补短,树立标杆”,每季度以“镇”为单位,把“集中观摩会”开到先进村居,通过互看互比互评,学习身边典型的经验做法,立足实际提升标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发动再动员再推进。
3、坚持“四不两直”下村暗访。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2020年以来党政主要领导带领专项督导组,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入村督导26次,现场反馈整改事项462件,下发督查通报7期。对进展缓慢的村启动约谈,对暗访考核中发现问题的村启动问责,有力推进各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三、“点面”结合,画好“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同心圆
充分发挥各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氛围。
1、找准“圆心”,突出党建引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党的组织生活结合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带头参与集中整治,建立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党员三级联动机制,划定党员责任区和示范街巷,形成层层包片负责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
2、拉长“半径”,注重群众参与。“三分靠整治,七分靠保持”。充分利用广播喇叭、村民微信群等媒介加大宣传,通过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户653户,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典型。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引导农村群众转变不良习惯,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让“美村”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绘就“圆面”,巩固整治成果。今年以来,先后出动1.2万余人次,挖掘机、垃圾清运车等3000余车次,共清理柴草垛800多个,清理垃圾2300余吨,拆除乱搭乱建和断壁残垣8800多平方米,新栽绿化植被3800余株,集中整治氧化塘24座,清理淤泥2300立方米,硬化路面3.87公里,修缮路面7100平米,新建公厕13座,新建、改扩建文体广场6处,真正做到面上有改善、线上有亮点、点上有特色,镇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