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意见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峄城区因地制宜推行单户、联户资源化利用、景观生物塘资源化利用和“集中拉运+智慧监管”等多种治理模式,成功实现32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2023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工作推进会在峄城召开,典型治理模式在山东新闻联播播报,并被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发。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丰硕。常态化开展全域化专项治理和提升工作,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做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做好新发现问题整改,做优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相关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并在2024年第七届山东农牧循环经济高峰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三)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向好。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对全区小麦、玉米等秸秆开展“五化”利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多年稳定在96%以上,基本消除秸秆焚烧致重污染天气情况。在农药减量方面,今年由区农业农村局统一招标,利用“一喷三防”专项资金250万元对全区21.98万亩小麦进行了飞防作业;2022年至2024年利用项目资金29万元,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了回收处置。在化肥减量方面,充分利用2024年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完成畜禽粪肥还田利用面积9.5万亩,每亩施用0.7吨堆肥,完成堆肥还田6.65万吨。在农膜清理整治方面,制定下发了《峄城区关于开展2025年春季农膜科学使用和清理回收专项行动的通知》等多个通知,召开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专题会议,安排布置了农用薄膜科学使用和回收专项工作任务;同时做好宣传,在镇(街)、村居张贴《农膜污染防治系列挂图》,悬挂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条幅,向农户发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宣传明白纸》等宣传资料4000余份;各镇(街)清理田间地头、沟渠路边堆积的废旧农膜164.23吨。不断完善废旧农膜回收贮运体系建设,加强对镇街回收点的扶持力度,对回收站点建设“回头看”,对发现问题的回收点建立整改台账并限期整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2022年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
(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2024年度投入450万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4个、提升村140个。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街道)“互查互评”活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梳理、再细化,全区村庄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全区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区农村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一是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利用多元媒体渠道,以及环保知识讲座、生态保护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普及环保知识,农村居民生态意识显著提升。二是生态行为逐渐养成。随着生态意识的提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各类生态环保行动。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得到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扎实开展生产路整修、河道护岸整治,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村庄绿化美化成效显著,小游园、小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遍布村庄,形成“路在绿中、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牢“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村庄布局等实际,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指导工作推进。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强化镇(街)属地管理职责,统筹协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
(二)加强检查督导。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动员、部署推动,既打基础也谋长远,既治标也治本。协同各部门开展经常性督导和集中督导,针对发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发放问题反馈单、实地核查等方式,建立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机制;运用通报曝光、约谈提醒等方式,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推动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及项目实施。结合科技下乡和农业技术指导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持续统筹抓好“一喷多促”、绿色种养循环、农膜清理整治、农药废弃物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项目实施,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降低病虫害防治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水平。
峄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