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村级社会救助网络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立健全村级社会救助网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随着各级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我区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救助范围和受益人群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今年以来,区民政局聚焦短板弱项、聚焦群众关切、聚焦满意度提升,创新主动告知、主动发现、主动服务“三主动”工作机制,着力推进社会救助政策应知尽知,待遇应保尽保,服务应帮尽帮,以更高程度温情、更高质量服务、更高水平保障走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最前沿。
一、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告知机制,推进应知尽知。整合救助政策,丰富告知内容,创新公开方式,突出告知时效,稳步提升救助政策知晓度。一是建立社会救助政策蓄水池。凝聚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部门合力,全面梳理整合人社、应急、民政、教体等13家单位53项救助政策,逐一明确事项名称、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基本流程、联系方式等,编制峄城区社会帮扶政策一本通手册,设计峄城区社会帮扶政策一扫通二维码及宣传海报,实现以“二维码”形式公开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在全区331个村(居)全覆盖。二是扩展社会救助政策接触面。针对不识字老年人、视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创新推出“随身听”,为每项政策配备语音和视频播报,专门组建入户小组进行入门进户政策宣传,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三是打造社会救助公开阳光台。利用镇街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村(居)公开公示栏、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社会帮扶政策二维码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布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及监督电话,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跟踪核实,打造阳光救助、满意救助。
二、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推进应保尽保。采用“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变“坐等上门、被动救助”为“主动发现、主动救助”,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的多维性、智慧化、精准化。一是大数据比对强化主动预警。加强与卫健、医保、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收集媒体、信访、网络平台披露的群众遭遇急难信息,建立全区低收入家庭人口数据库,依托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个人自费医疗费用2万元以上的目标群众,及时反馈给镇街分析研判以便快速有效作出救助响应,推进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目前,全区共有城低保422户918人,农低保4065户6991人,城市特困45户45人,农村特困1971户1991人,孤儿8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99人,重点困境儿童370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685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863人。二是网格化管理强化主动摸排。立足镇街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优势,发挥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社区网格员、驻村干部、志愿者等队伍作用,通过日常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及时发现辖区需要救助的困难人员,把救助政策第一时间带给需要救助的村(居)民,实现“网格+救助”。三是“铁脚板”上门强化主动服务。根据大数据比对预警、网格化走访摸排获得的疑似救助对象信息,镇街安排社会救助工作人员逐户上门核实,核实结果汇总到“一门受理”窗口进行分办、转办,真正做到“少让群众走路,多让干部跑腿”。今年以来,发现、接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余人次,开展临时救助400余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78万余元。
三、健全社会救助主动服务机制,推进应帮尽帮。推广“爱山东”APP使用,配备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实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持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一是足不出户在线办。引导困难群众通过“爱山东”APP中的“山东省社会大救助”专版进行社会救助申请在线办理,后台工作人员按程序开展调查核实、审核审批等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二是回应需求帮代办。建立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制度,推行社会救助事项帮代办,对申请人因身体、年龄等特殊原因造成个人申请有困难的,由协理员提供上门服务,通过帮办代办、限时办结、当面反馈,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三是照料服务显温情。探索“3+3+三”新型救助模式,统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公益岗3个群体力量,盘活彩票公益金、提标资金、慈善资金3项资金,对接第三方有服务意愿的企业,为峄城区18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家政服务等基本照料护理服务,实现温情照护全覆盖。
峄城区民政局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