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阁镇科技赋能,走出智慧渔业共富路
为实现渔业低碳、经济、循环和高效的发展,推动渔业养殖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向数字化管理转型,近年来,峄城区底阁镇以创建鲁南“渔业小镇”为契机,围绕智能化发展方向,采取“大数据”养鱼模式,破解渔业发展难题,实现渔业高效发展。
一、数智化管理,助推渔业增效。一是搭建智慧平台。招引世界500强企业四川通威集团,依托通威渔光一体智慧示范园,建设1000平方米数字渔业养殖综合控制中心,创建“数字渔跃管理系统2.0模式”,对5000余亩鱼塘提供精准投喂与全程数据追溯服务。二是提升管理效能。构建智能化设备管理体系,形成增氧机、喂料机等养殖设备的完整电子档案,自动生成智能告警报表,实现研发应用数字化、养殖设施智能化、生产流程自动化,全面优化管理流程,生产效率显著提升40%。三是促进增收致富。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有效提升养殖效益,推动鱼塘亩均产量从2500斤提高至3000斤,带动养殖户实现亩均增收800元,切实增加了渔民经济收益。
二、工厂化养殖,壮大鱼苗培育。一是采用新技术。建设1万平方米育苗工厂,采用“工厂化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新技术,开发智慧渔业管理云平台,使鱼苗养殖系统自动化、操作管理数字化、渔情动态可视化,降低人工成本50%,实现从“会养鱼”到“慧养鱼”转变。二是培育好苗种。建设室内114个鱼苗养殖池,培育鲈鱼、鮰鱼等10余个名优品种鱼苗。同步建设32个室外陆基圆桶,发展高密度养殖,单位面积养殖密度较传统模式提升2倍以上。工厂年可培育鱼苗500万尾,经济效益达1200万元。三是提高附加值。发展高附加值锦鲤产业,全镇标准化养殖面积300亩,搭建锦鲤产业交流营销平台,探索“三级梯度淘汰”模式,采用工厂化育苗,年繁育锦鲤鱼苗63万尾,其中高品位锦鲤超4万尾,年均收益90余万元。
三、生态化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一是建设智慧大棚。建设5000平方米鱼菜共生“智慧大棚”,利用水肥一体控制设备可分区设置水肥输送比例,给蔬菜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二是构建循环体系。探索渔业养殖尾水综合利用,构建渔业养殖与水耕栽培协同共生的复合耕作体系,将养鱼产生的粪便等微生物进行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实现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同时该项目完成了省农业农村厅尾水治理专题项目的评审验收。三是增加产业效益。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切实拉长养殖前端产业链,年可节约种养殖成本100余万元,产出有机蔬菜6万斤,达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