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政府网站欢迎您! 简体繁体无障碍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首页>详细资料

【大众网2020.12.14】底阁镇石膏塌陷地综合治理的启示

来源: 峄城区委宣传部时间: 2020-12-15

         矿区变“灾区”

        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石膏矿区,曾是鲁南境内最大的石膏生产基地,是底阁镇乃至全区的支柱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底阁镇就先后建有18家石膏矿,年开采量达300万多吨。膏矿生产采用“三八制”、“三班倒”,生产连轴转,矿车的哐啷声、大型铲车的轰鸣彻夜不息,矿区核心的村庄成了“不夜村”:路灯、运输车灯、接班工人的头灯,还有村头村尾一个挨着一个灯火通明的通宵饭店和商铺……靠山吃山,靠矿吃矿。矿区村民几乎家家都有矿工,还有捡白膏的、生产石膏粉的、搞运输的、修理矿山机械的……田下有矿,矿上有田,亦工亦农,可谓尝尽了甜头。然而,时过境迁,甘尽苦来:由于多年的地下开采,矿产日竭,造成15110亩良田塌陷,其中2/3的农田绝收,而大面积土地塌陷又使农户粮田大面积减少甚至无田可种,矿区群众逐渐无工可务,石膏线条加工作坊又污染了土地和水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没了来钱路,连吃的粮食都没了保障,日子咋过?群众心急如焚,群体上访甚至滋事等事件经常发生。

       政策稳民心 政府引富路

       “有矿靠矿养家,地陷挖塘养鱼”,原是底阁镇政府和南部塌陷区干部群众最初的设想。先不用说“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市场调研”,光开挖鱼塘、购买鱼苗和饲料、购买机械及基础建设等需要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支出,对当时的政府来讲压力很大,对村里来讲更是天文数字!早在1995年初,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塌陷区群众试水单干,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系统明晰的优惠保障政策,塌陷区出现了一些零星而散乱分布的个体鱼塘,缺技术、无经验、没有规模效应,关键是没有相关政策的界定和保护,这些“单干户”没干劲、少底气。

        底阁镇党委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到塌陷区现场走访和考察论证,多次召开由塌陷区干部群众参加的党政成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共同商讨制定了《关于系统解决塌陷地治理问题的初步意见》,为塌陷地综合治理定基调指方向。随后,底阁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底阁镇水利水产站负责鱼塘前期的管理和后期的养殖工作,由镇财政出资,利用一年时间在康庄村共开挖出了12个标准化鱼塘,1996年春投放鱼苗,开始试水养殖当地市场上热销的鲤鱼、鲢鱼等水产品。尽管新开挖的鱼塘还算不上整个塌陷地的一角,但12个鱼塘,5个人,小小的水产站却肩负起了大使命:他们要做千军万马的头马,干的是试水蹚雷的活----哪怕小小的成功或将撬动塌陷区群众迫切转变生活的意愿、激情和庞大的民间资金,投入到更大规模更高标准的治理洪流中来。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旗帜,存在的本身就有标本意义。水产站的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他们聘请鱼类养殖技术人员对水产站工作人员进行鱼苗投放、生长期及上市前的管理技术培训,他们吃住在鱼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科学饲养和精细化管理,一顶斗笠两腿泥,当起了正经的“鱼农”……功夫不负有心人,鱼苗投放当年就获得了成功,亩产纯利润竟达到了4000余元!

        “开塘养鱼还真能行!”消息不胫而走,每逢鲜鱼捕捞上市,每个鱼塘边上都赶大会般挤满了人,水产站更是拥挤得走不动人,群众心动了眼热了……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通过置换、补偿和以地入股的方式,将塌陷区的所有土地进行整体打包规划,同时依托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向农业发展银行协调200万元无息贷款作为塌陷地专项治理资金,鼓励个人自费出资或联合出资,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开挖整塘,以荒滩的标准,承包金仅有100元/年/亩。宽松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全部标的地块被承包一空。为保障治理工作的延续性,底阁镇党委政府又争取到了中央专项治理财政资金,从2001年至2008年,以每年100万的持续投入,为整个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心剂”,先后开发鱼塘4500余亩,抬造良田6500余亩,鱼塘区的道路、桥梁、电力及排灌等设施的公共性投入也按部就班地推行。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塘间道路纵横,塘内富产各种市场热销的鱼类,堰坝上有葡萄、油桃等各类果树,鸡鸭成群,塘舍俨然,瓜果飘香……

        风正千帆竞  心齐万事兴

        1995年至2020年,匆匆25载,沧海桑田,泽乡巨变。在这被时间拉长了塌陷地综合治理的战线上,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奉献基层扎根基层好干部、技术标兵和行业带头人,他们是塌陷地综合治理这个宏伟工程奠基人,更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忠实践行者。西南晁村村民晁忠明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作为塌陷地核心村之一,西南晁村开发鱼塘近1000亩,不光村里十几个承包大户心里没有底,剩下的13个鱼塘竟然还无人问津!其实,群众不怕苦和累,怕的是辛苦打了水漂还赔了钱。“水产站干得好那是有政府撑腰,咱一小老百姓哪有那个能力……”,村民心里犯着嘀咕。好政策还得要个引路人。晁忠明自己带头 一次承包了4个鱼塘做试验,他先后跑到邳州、新沂一带鱼塘区,向养殖户虚心请教鱼塘养殖技术,还自费购买养鱼书籍,晚上一闲下来,挑灯夜读养殖书籍。边干边学,科学养鱼加上养殖行情稳定,当年亩均获利4000多元,4个池塘28亩,纯收益10万余元, 同时鱼塘围堰上种植的绿豆、红小豆、果树等经济作物收入近6000元。“鱼塘+”的生产模式促成了“农转副”的华丽转身,使得土地单位经济效益成倍增加!一个普通农民养鱼的成功让群众吃了“定心丸”,不但其他承包户干劲足了,剩下的鱼塘也被抢包一空。

        为降低广大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应,晁忠明组织塌陷区成规模的养鱼户共同成立了“峄城区九洲养鱼专业合作社”,他被推举为理事长。合作社还根据鱼塘的分布情况建立了6个大型鱼饲料加工厂,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经济效益,他与社员们一起讨论推出了“六统一”管理经营模式,即统一购买鱼苗、鱼种,统一生产模式,统一鱼病防治,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等,同时避免和摒弃盲目跟风、恶意杀价、不良竞争等不良经营风气,一手保产增效一手规避行业风险。合作社现有会员114人,养殖水面10000余亩,2019年全社完成经营收入5000余万元,纯收益160余万元。鱼塘+经济作物+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使得养殖户经济效益连年提升,塌陷区村民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多元化发展  绘就新画卷

        底阁镇党委政府在发展鱼塘水产养殖的基础上,又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向。峄城区底阁镇石膏塌陷地旅游观光项目属于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程,对整合现有塌陷地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提升建设环境质量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该项目位于底阁镇陶墩村,一期规划面积500亩,总投资1200万元。项目区内有该项目已建成接待中心100平方米、休闲步道2000平方米、休闲石亭3个、停车场300平方米、池塘护坡3500平方米、休闲长廊70米、垂钓台40个,园区道路硬化20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3000棵。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将现代农业与农村生态观光旅游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底阁镇的旅游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深入调整和产业转换措施的落实,各类新兴业态推陈出新,塌陷地综合治理系统工程不断地从更高层次的新起点整装待发。针对承包户的生产经营现状,底阁镇党委政府及时出台了针对性政策,开展“定向招商”工作,注重在招商目标中筛查具备养殖区或水域综合治理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商户,将塌陷地治理项目打包,进行重点推介。最终,新疆特变电工独具慧眼看到了投资石膏塌陷地综合开发项目的潜力和美好远景,作为底阁镇重大招商项目,计划总投资达55亿元,建设200MW渔光互补发电、风能发电项目、养殖、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先期计划投资5亿元,开始建设2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和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目前项目已实地测量,正在制定施工方案,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收入5亿元,年利税5000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高端管理思维和治理经验大企业的强势登场为当地传统养鱼产业深度转型和延伸治理提供了全新视角,当然也打破了整个合作社的平静:社员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产业政策,学习并研判新来企业的好路数,特别是合作社如何转型才能走出困境,迈上新路子。底阁镇政府及时促成特变电工项目与合作社的对接与合作,使传统养鱼业与业界高端产业的深度融合,计划样板推动、由点及面、由西到东推动整个合作社所有生产单位的转型升级,乡村采风、鱼塘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重点将以养鱼为主的传统项目打造成以“住鱼家屋、吃鱼家饭、干鱼家活、享鱼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核心项目。产业转型,老树新芽。一个历经25年的老项目如今正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蓄势待发,走出一路绚丽风景……

供稿: 峄城区委宣传部    来源:峄城区委宣传部   审核人:魏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