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2022.1.28】峄城区石榴种质保存数量居国内第一 开发石榴种质“芯片”破题起势
1月20日一大早,气温降到冰点,干瘪的石榴枝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摇晃晃。这可让枣庄榴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赵浩宇有点着急了:“今天是大寒,这石榴树最怕冻了!”
老话说,欢欢喜喜过新年,莫忘护林看果园。一想到温室大棚里的7万株“秋艳”石榴树苗,赵浩宇连忙奔向榴园镇北孙庄村的石榴苗圃。
推开大棚门,一股暖流迎面袭来,这让赵浩宇大舒一口气。围着育苗铁架走了一圈,确认拱棚没有破损漏风后,他小心翼翼地扯开塑料薄膜,脸上露出了笑意。
扒开育苗袋,石榴枝条下的营养土里,根系缠绕在一起。见到记者惊讶的表情,赵浩宇连忙解释,像这种石榴苗,只要做好防寒措施,一开春就能发芽长叶,4月份就能移到室外苗圃。“要想石榴苗根系长得好,就得会选枝。”在大棚里,赵浩宇变身农技专家,“选择当年或2-3年石榴树上半木质化枝条,在5月-10月扦插,切口处还得平整。”
随手拿起育苗袋,赵浩宇指着一株长约10厘米的细小枝条告诉记者,这枝条就是峄城区大名鼎鼎的“秋艳”石榴树苗,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国审石榴良种。
作为全国七大石榴传统栽培区之一,峄城区石榴连片种植面积约10万亩。而早年间,峄城传统石榴品种是大青皮,虽然个头大、外观美、含糖量高,但是籽粒小、种仁硬还裂果。
“如果不套袋的话,裂果率能达到八成以上。不裂,一个石榴能卖到四五元钱;裂了,仅仅能卖三五毛钱。”说起这,枣庄市石榴研究院副院长郝兆祥很痛心,当时果农们晚上睡在果园里看园子,都能清楚听到石榴裂开的声音,别提多心疼了。
为改良品种,郝兆祥和同事们很早就开始有目的地寻找自然变异的优良品种,终于在曲阜发现一种籽粒大、口感好、裂果率低的石榴品种。
科研人员随后开始了扦插、嫁接和区域栽培实验研究。历经多年的努力,在2013年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通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定名“秋艳”,随后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林木良种审定。
2015年,鲁南地区遭遇极寒天气,大量石榴树被冻死冻伤。枣庄市石榴研究院随后进行了石榴设施栽培、抗寒品种选育研究,同时开展了进村帮扶,指导恢复重建,利用科研推广项目经费无偿提供了两万多株“秋艳”石榴苗,建了二十多个示范园。如今峄城的石榴产业已逐步走出冻害影响,良种也逐渐普及扩大。
根据市场售价,记者算了一笔账:“秋艳”3年到4年开始结果,6年到8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斤左右,按照一斤10元左右的价格,亩产值至少在4万元以上。
2017年,峄城区建立了30亩“秋艳”良种繁殖基地,年繁育种苗30万株,种苗基本是免费发放给果农。果农们也因此深知良种对石榴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秋艳”成为峄城石榴的代表品牌和我国北方石榴产区更新换代的首选良种。
不可否认,石榴种质资源的调查与搜集,是整个石榴产业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峄城在此方面也是先行一步。2009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林业局共同批准峄城区建设“枣庄市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圃”;2016年10月,该种质资源圃被原国家林业局确立为“枣庄市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石榴种质资源库。
农以“种”为先,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多年来,峄城林业专家赴四川、云南、安徽等国内石榴主产区开展调查和引种,十余年共联系了20多个地区30多家规模种植户,并与零散种植户和个人进行品种交换。现在当地又新引进石榴种质30份,资源库保存种质数量由建库初期的60份增加至402份,种质保存数量位居国内第1位,世界第5位。
近年来,峄城区充分发挥天然“育种场”资源优势,聚焦省内开展石榴品种资源普查,收集和保护石榴品种80余种,编制完成《资源库石榴种质目录》《资源库石榴种质定植图》等资料,摸清了省内石榴种质家底和发展变化趋势。
“今年计划新引进石榴种质资源30份,重点围绕珍稀、濒危、优异这三大引种方向,着重收集、保存软籽石榴和西藏等野生资源所在地的石榴资源。”今年,郝兆祥计划将资源库内所有引进种质迁移到石榴园内北部,原地改建成高标准良种示范园。(记者 孟令洋)
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20128/Articel14007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