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2.2.22】跟着人大代表一起读报告(8):2021年枣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实现历史性突破
2月22日上午,枣庄市第17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市长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回顾了2021的工作。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枣庄建市60周年。这一年,我们以“求变之志”谋蝶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顺应全市人民“重塑昔日辉煌”的热切期盼,全面凝聚“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的强烈共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靠创新驱动摆脱资源依赖,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蓄了老工业基地破茧成蝶的强劲动能。这一年,我们以“开局之力”解困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中的矛盾问题,时刻保持“起步就是冲刺、首战就是决战”的状态,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实现历史性突破,跑出了拼抢争先、追赶跨越的“加速度”。这一年,我们以“赶考之心”赢大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短板,大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闭环落实机制,交出了接受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查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高分答卷。这一年,我们以“必胜之姿”夺全胜,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沉着冷静应对疫情汛情叠加冲击,有力有序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牢牢把握了化险为夷、固强补弱主动权。今天的枣庄正在发生一系列基础性、趋势性、关键性的可喜变化,我市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发展后劲越聚越充足。一年来,枣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架梁立柱壮大现代产业。坚持以工业率先崛起带动产业整体跃升,全年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8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5个,中国兽药谷、中国嗅谷、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基地型项目落地建设,青啤(枣庄)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威华能金属新材料等一批龙头引领型项目竣工投产,华宝牧业、运河印象文旅小镇等一批高端农业文旅项目扩规提质,全市“6+3”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424亿元、同比增长26%。我市机床及矿山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联泓新科、精工电子、威达重工3家企业获评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丰源轮胎、丰元化学、泰和水处理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石化企业500强;枣矿集团总收入迈上1600亿元新台阶,4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301家企业纳税额超过千万元,山能鲁化荣获第八届省长质量奖。聚焦培优做强锂电产业重点发力,成立枣庄市锂电产业联盟,编制锂电产业发展规划,成功签约总投资200亿元的欣旺达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落地建设星驾科技、金彭电动车等一批延链强链项目,推动“枣庄锂电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力提升了“中国北方锂电之都”的影响力。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促进五区一市同步获批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成为全省唯一整建制入选的地级市。组建市技工教育集团,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技改专项基金,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4亿元,有力推动了“枣庄制造”向“枣庄智造”嬗变。
(二)聚焦优内联外拓展城市功能。围绕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市域发展格局,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扎实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台高速枣庄段改扩建工程提前竣工,世纪大道全线通车,惠民铁路正式运营,枣庄机场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推进项目,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持续推进城市“双修”工程,改造老旧小区192个、建成棚改安置房2万套,打通城区断头路27条,新增城区绿化节点100处、停车泊位1.1万个,高标准完成蟠龙河综合整治一二期水利工程,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分别达到41.5%和89.9%,使广大市民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赏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突破“双十镇”建设,我市国家级农业强镇达到4个、省级园林城镇新增10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覆盖率提高到50.8%,“业兴民富村美”的田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三)聚焦提速增效优化营商环境。率先在全省实施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帮包和部门会商机制,推动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1.8亿元、超出年度计划43.6个百分点;我市111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入库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创新设立“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办,推动8100万元奖补资金高效透明直达市场主体。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机制,成功举办首届资本赋能大会,工业贷款余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全市新增存贷比达到155.3%、居全省第3位。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探索建立不动产登记与缴税“一窗办结”模式,推出289项“全省通办”、132项“跨省通办”事项,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零费用、6类工建项目主流程审批提速20%以上。搭建全省首家医疗器械CDMO平台,压减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时限50%以上,吸引19家医疗企业在我市医疗器械创新基地集聚发展。整合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设运行“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推行领导干部接听热线制度,及时梳理化解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进一步擦亮了“枣办好”政务品牌。
(四)聚焦群众需求完善公共服务。围绕满足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盼,加快发展教体文卫事业,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增加学位3.7万个,枣庄学院新校区一期建成启用;坚持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并重,推动行政村健身广场覆盖率达到96%,成功举办市第十届运动会,枣庄籍选手顽强拼搏实现我市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建成开放枣庄大剧院、城市规划馆等“一院五馆”,我市国家一级文化馆和博物馆达到8家,为群众乐享文化生活提供了高品质阵地;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打造区域性中医诊疗和科研中心,全市建设医联体医共体50个,率先实现医保经办服务市县乡全覆盖。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投资56.5亿元开工建设50个片区246个重点项目,修复破损山体42处,新建绿色矿山5处,完成造林2.6万亩,提升环城绿道135公里,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3条(段),书写了“山清水秀林茂田沃”的生态新篇。综合施策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我市CO、SO2浓度改善幅度分别列全省第2和第3位,蓝天白云成为枣庄“最美天际线”。妥善化解“三房一证”遗留问题,惠及企业179家群众21.3万户,坚决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全力补齐供热设施短板,新建改造城镇供热管网32公里、拓展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13万平方米,新增农村地区清洁取暖11.8万户,2021年供暖季群众投诉率同比下降32%,切实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有质感。
(五)聚焦守牢底线共建平安枣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我市成为全省两个连续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地级市之一,峄城区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台儿庄“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正式建成启用。扎实有序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科学精准实施供电调度,有效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经济平稳运行。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3.1万吨,切实扛牢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725.9万剂次,自2020年2月以来我市连续739天实现境外输入和本地确诊病例零增长,持续巩固了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0Q7SPO30530WJTO.html